暑期是旅游旺季,热门城市的酒店一房难求,价格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二手交易平台上充斥着酒店代订的信息,不少商家宣称,可以拿到“内部价”或“协议价”,其价格普遍为官网价格的50%至70%。然而,一些选择代订的消费者却陷入“钱房两空”的窘境。
有消费者投诉称,到了酒店被告知预订因“入住人信息不符”而取消,需要换一家酒店或者补差价。还有卖家直接失联,数千元打了水漂。更有甚者,消费者因为代订房间涉嫌信用卡盗刷而被境外警方扣留。
酒店代订生意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商家利用信息差和规则漏洞,把酒店会员积分、企业协议价等资源进行贩卖。酒店代订表面看是“中间商赚差价”,本质上却把风险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自以为捡了便宜,实则沦为灰色链条里最脆弱的一环。薅的羊毛,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酒店代订看似不起眼,实则牺牲的是市场信用,损害的是市场生态,消费者也会面临利益受损的风险。整治酒店代订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平台应严把风控关,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酒店商品进行核查,强化信用管理机制,及时清理违规信息并向公安部门提交线索。酒店在进一步优化管理,完善会员机制的同时,不妨面向新客户推出更多正规优惠。
对消费者而言,省钱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与其赌代订商家的“良心”,不如在正规渠道预订酒店,以避免“贪小便宜吃大亏”。毕竟,旅游的意义在于安心享受风景,而非被迫维权。市场秩序的维护,既有赖于制度重拳,也需要消费者对不良诱惑说“不”。(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