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越过越精细,可身上的毛病却越来越多,诊室里听过太多这样的抱怨,也见过太多人抱着厚厚的检查单叹气:“大夫,我这病名字常见,咋就治不好呢?”其实每次听到这话,我心里都有个念头:现代疾病虽多,但“根子”上的东西,老祖宗早就说透了。
今天我不想说那些拗口的术语,就像跟街坊邻居拉家常一样,咱们再聊聊这些老道理——或许哪句话,就能帮你解开心里的疙瘩,看清日常里被忽略的健康小细节。
第一句叫“百病皆生于气”。
情绪与气机相关,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但到底怎么相关? 比如“怒则气上”。发脾气不是小事,气血陡然上行,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只是表象,久而久之,脑中血管压力增大,眼底出血、咽喉肿痛、口臭、鼻炎、中耳炎……都跟这个“气上”有关。
再说“思则气结”。想得太多,气就会“打结”。结在哪,病就在哪——甲状腺结节、胃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不过多是气结阻滞于不同部位的表现。
学中医,重的是这个“本质”,不是病名。名相千变万化,但你若明白都是“气”在作怪,就不会被诊断吓住。
思虑越重,病结越深。所以《内经》教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里清静,少点纠结,便是最好的化瘀药。
还有“恐则气下”。老是担心害怕,气血就往下面掉。肾主下焦,一恐就伤肾。所以有些人一紧张就腿软、尿频、遗精,女性常见白带多、腰酸腿沉,皆源于此。 你看,情绪一动,气就跟着乱跑——上冲、中结、下陷,百病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句话是“生病起于过用”。
我们这个时代,病越来越多,越来越怪。其实说到底,很多病是自己“用”出来的。 “过用”两个字,意味深长——用眼过度、用脑过度、劳累过度、甚至情绪过度……都是在透支。
现在人看手机、用电脑,心神外驰的强度是古人的百倍。心静不下来,气血如何安宁? 快餐式生活、熬夜加班、一刻不停——身体跟不上了,就拿出病来抗议。 所以你问我要忌什么?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忌“过度”。慢一点,缓一点,让身体有喘息之机。 苏东坡一生坎坷,却深得养生三昧,他说:“安心之外无他方。”心能安住,身自不毁。
第三句,“德全不危”。
这句话听起来像道德教训,其实背后是健康的大智慧。 《内经·上古天真论》讲,古人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因为“德全”,欲望少、心清净,不被外物牵着走。 德,不是挂在墙上的匾额,而是人身心调和的状态。 心正则气顺,气顺则血和,血和则病不起。
一个人若心胸狭隘、计较多、贪欲重,整天处于算计或焦虑之中,气血必然逆乱。再好的药,也补不回被情绪耗散的真元。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直言:“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得长寿。” 德全之人,不求福而福自至,不祈寿而寿自延。养生的最高境界,原来是养一颗清净温暖的心。
总结来说,病从哪里来? 从气上来,从过度中来,也从失德中来。 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正心。 心念一转,气机就变;节奏一慢,气血就缓;德性一厚,根本自固。
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是《内经》早已揭示的真相。我作为中医,无非是把老道理换个说法,陪你温习一遍。
愿你从今天起:
少生气,多放松;
少消耗,多休息;
少计较,多坦然。
如此,则病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