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折多山垭口,我盯着车内仅剩 50 公里的续航里程,手心里全是汗。车外零下 10℃,雪花打在挡风玻璃上噼啪作响,一群牦牛慢悠悠地横过公路,把我们堵在半山腰动弹不得。出发前我还跟朋友吹嘘,说电车跑川藏线根本没压力,现在想想那会儿真是太天真了。
要说第一个坑,就是太信导航上的充电桩信息。刚上 318 国道时确实顺,泸定服务区的快充桩十分钟就能补 200 公里,还能躺在后排看日照金山。可一过理塘,导航上标的 "快充站" 十有八九是坑。有次跟着导航绕到一个废弃加油站,所谓的充电桩早就锈成了废铁,最后还是当地牧民指路,才在县城边缘找到个民营桩。你猜怎么着?充完电才发现要多交 10 元停车费,老板说这是 "高原加急费",真是没辙。后来碰到个山西牌照的比亚迪车主,他教我个招:每到一个县城先问当地客栈老板,他们知道的充电点比导航靠谱多了。
高海拔充电真不是闹着玩的。过东达山那天,海拔表指向 5130 米,我的车充到 80% 就死活上不去了。充电桩屏幕上跳出一串乱码,冷风顺着充电枪接口往里灌,手指冻得都按不动付款键。旁边蔚来车主正用换电站,不到十分钟就满血复活,看得我直眼馋。他说提前在 APP 上预约过,不然就得在雪地里排队。说实话,那会儿真有点后悔没选换电车型。后来总结出个规律:海拔超过 4000 米就别等满电,充到 70% 赶紧走,不然越等越焦虑。而且低温下续航掉得特别快,显示能跑 400 公里,实际跑 300 就得找桩了。
最绝的是在色季拉山遇到的暴雪天。我们堵在半山腰动弹不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眼看着续航一点点往下掉。同路的三辆电车车主全聚在车外,跺着脚互相打听哪里有充电的地方。有个小鹏车主说他备了个 16A 的转换器,结果民宿老板的插座根本带不动。后来还是当地路政的人告诉我们,前面道班有个应急充电桩。等我们挪到地方,发现就一个桩,三辆车排着队充。那几小时真是度秒如年,车里空调不敢开太足,冻得缩成一团吃泡面,充电枪还时不时跳枪,得下车手动复位。现在想想,要是当时带个便携充就好了,哪怕慢点儿也比冻着强。
不过要说电车跑川藏线全无好处也不对。怒江大桥堵车那回,八小时一动不动,油车司机都在心疼油耗,我们电车开着空调听歌,续航掉得比预期少多了。在沱沱河充电时,碰到一群天南海北的电车车主,大家排着队交换零食,交流哪段路续航掉得凶,哪的充电桩能用微信支付。那种感觉特奇妙,就像找到组织似的。
现在回想这一路,最有用的经验就是别太依赖规划, flexibility 最重要。出发前把能下的充电 APP 都下了,什么特来电、星星充电,关键时刻总有能用上的。还有就是别赶夜路,高原上很多充电桩晚上没人维护,故障了都找不着人修。
你们自驾时遇见过更离谱的充电坑吗?我最近整理了个川藏线充电桩黑名单,评论区留个言,我私发给你们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