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王阿姨今年62岁,两年前听老姐妹说黄芪泡水能补气养血,是“平民参”,她便托人从西北买来优质黄芪,每天抓一大把泡在保温杯里,从早喝到晚,几乎雷打不动。
近几个月来,王阿姨渐渐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早晨起床时眼皮发胀,下午双脚浮肿得连拖鞋都穿不进,走路也常常气短乏力。起初她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直到女儿发现她脸色蜡黄、精神萎靡,硬拉着她去了医院。
检查结果令人吃惊:肌酐值明显超标,尿蛋白异常,被确诊为“药物性肾损伤”。医生仔细询问生活习惯后,发现“元凶”正是她每天大量饮用的黄芪水。
一、黄芪的真实面纱,真的伤肾吗?
现在大家对于养生的关注度都很高,很多人日常会用中药泡水喝,黄芪就是其中较为热门的选择之一。但网上时不时有黄芪伤肾的说法,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黄芪被李时珍称之为“补气第一药”,人体要想正常运行离不开体内的元气。只有元气充足的情况下,各个脏腑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反之,体内元气不足时各种疾病就会找上门。和人参这类大补的药材不同,黄芪补气的力道绵柔而稳健。
对于身体虚弱的人群来说,黄芪特别合适。尤其是脾胃气虚以及气血两虚的人群,前者日常表现为气虚乏力、水肿尿少,后者则表现为面色萎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等成分,可起到益气固表、补气养血、利尿消肿等作用,还可以帮助身体提高免疫功能,以及具有一定抗菌、保肝作用。
那么,故事中的王阿姨为啥会出现肾损伤呢?
导致王阿姨肾损伤的“元凶”是大量饮用黄芪水,日常正常摄入黄芪并不会导致肝肾损伤。再加上王阿姨本身属于阴虚火旺体质,大量摄入温性黄芪让体内水液代谢紊乱,加重肾脏损伤,最终诱发了疾病发生。
黄芪虽然是天然的药材,但也并非绝对安全。它毕竟是中药的一种,进入体内需要通过肝肾进行代谢,长期大量摄入容易给肝肾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所以日常摄入一定要注意控制量。
二、4种情况不宜喝,黄芪不养人反伤身
日常适量喝黄芪可给健康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喝黄芪一定要选择对的时间,且明确适合自己。以下几种情况,最好不要喝黄芪。
1、睡前不喝
黄芪具有一定扩张血管的作用,睡前饮用容易影响到正常的睡眠质量,且黄芪的利尿作用容易让夜间起夜。
2、血压高不喝
黄芪对血压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每日饮用15g以内可升压、30g以上则会降压。而我们日常代茶的饮用量多在15g以内,容易让血压上升。
3、经期不喝
经期喝黄芪容易导致月经量增加、经期延长,且会干扰到经期子宫的正常收缩,容易让疲劳感加强。
4、三体质不喝
肾阴虚、湿热、热毒炽盛的人群最好不要喝黄芪水,否则容易加重自身的不适症状。
二、真正伤肾的中药,有你正在使用的吗?
正常情况下,喝黄芪水不会损伤肝肾健康。真正会损伤肝肾健康的是这几种中药,快来看看你是否有在使用。
1、含马兜铃酸的中药
马兜铃酸对肾脏有强烈的毒性作用,进入体内后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出现,还可能会引起全身中毒反应出现。长期大量摄入,还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表现为腰痛、尿量减少、血尿等。常见的含马兜铃酸的药物有马兜铃、广防己、青木香、关木通等。
2、矿物类中药
矿物类中药内有砷、汞等重金属成分,长期摄入会在肾脏内累积,导致身体出现氧化应激反应,细胞也会因此而凋亡,影响正常的肾脏功能,诱发肾衰竭。
3、动物类中药
如水蛭、鱼胆、蜈蚣等药物,内里有溶血素、神经毒素以及毒蛋白等成分,进入体内可能会导致肾小管/肾小球损伤,进而引起急慢性肾衰竭。
四、科学服用黄芪,发挥补气功效
日常大家食用黄芪一般是泡水,泡水时要注意控制量,保持每日15g以内,约5~8片即可。也可以将黄芪与山药、大米一起煮粥,取15g黄芪煎汁,后加入大米和山药煮至软烂即可。
建议黄芪在饭后食用,这样做可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也能更好地吸收黄芪内的营养成分。现阶段天气已经进入秋季了,可以适当饮用黄芪水,对预防感冒有一定帮助。
黄芪是很常见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但在食用前也要明确是否适合自己,不适合的情况下盲目饮用只会带来反作用。
参考资料:
[1] 《【疫问医答】抗疫中药方,黄芪为何被多次“提名”?》.生命时报2020-03-19
[2] 《妙用黄芪,补气强身》.广东中医药2022-11-23
[3] 《黄芪伤肾?长期喝黄芪水危害多?提醒:真正伤肾的其实是这4种中药》.CQTV安全与法2024-09-2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下一篇:平时很主动,情人节却消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