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烊”掉啦!这里却只有28.2℃?杭州和这三个字的关系, 太绝了……
创始人
2025-08-30 23:49:26
0

"

一到七八月,杭州的众多玩水好去处藏不住了,其中,临安天目山麓的一些村子人气颇旺。这里是天然的“空调房”,即使到了大中午,气温也不超过30°C。

在天目山麓的告岭村檀树岗,中午的温度为28.2℃。图源/都市快报

等到农历八月十八,大家又会去钱塘江大潮观赏点打卡,亲眼目睹雄伟壮阔的钱塘江潮,切身感受“钱王射潮降服潮神”的精神!但你知道吗,这钱塘江水,也和那天目山奔涌而出的溪流有关。

杭州这座城,与“天目水”这三个字的关系,深着嘞……

"

天目山脉如一条伏卧于浙北大地的苍龙,其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直指云霄。2025年金秋,天目山作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大会的主会场,将迎来它一生的高光时刻,当它的目光和世界的目光相遇的那一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座被历代地理学家尊为“浙西诸山之祖”的神山,不仅以“大树华盖闻九州”的蓊郁林海著称,更以东西天目峰顶那双神秘傲视苍穹的天池闻名于世,而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此洗目复明的传说,更让“天目”二字,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和想象。

摄/章叔岩

唐代《元和郡县志》则用地理学的目光凝视: “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东西两峰之巅的池水如苍穹之眼,终年不涸,凝望人间——这便是“天目”之名的地理本源,苕水从其博大的蕴藏里奔涌而出,灌溉了一大片陌上花开的江南。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吟诵,饮水思源,没有水,就没有天目山的大树王国,更没有随水流次第展开的灾难与沧桑,拼搏与精彩,崛起和繁华!

摄/章叔岩

天目之水天上来,水流跃动的轨迹里,深埋着人类文明的密码。 从天目山奔涌而出的溪流,神奇地分赴两个方向,南苕溪作为东苕溪主源,发源于临安天目山南麓马尖岗,一路向东流经临安、青山,最终与其他支流汇合成东苕溪,经西险大塘,北注入太湖;天目溪则从西天目山北麓的桐坑岗发源,向南奔流,成为分水江主要支流,属钱塘江水系。一股注向太湖,滋养江南水网,滋润了良渚文化最初的生命轨迹;一股汇入钱塘江,奔向东海波涛,铸就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浙江精神。

一山分两水,一山育两江——天目山以自然伟力书写着“双源并流”的传奇,成为太湖与钱塘江共同的摇篮。 天目之水,不仅是杭州大地的血脉源头,更是生命与文明最原始的乳汁。

苕溪源头——天目山 图源/余杭发布

发源于天目山北麓的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如三条碧玉丝带,在余杭瓶窑附近交汇成东苕溪干流。东苕溪全长165公里,其名源于“沿岸多生芦苇,入秋芦花飞扬”的景致,“苕”即是芦花的古称。五千年前,正是这条蜿蜒的苕溪水系,在良渚古城一带织就了丰饶的水网,河流裹挟的泥沙沉积出肥沃的湿地平原,而苕溪的季节性泛滥带来的淤泥,为稻作农业提供了天然肥料。

考古发现表明,良渚古城的选址紧邻东苕溪故道,其外围庞大的水利系统——包括三级水坝和长堤构成的苕溪水网,正是对苕溪水系的智慧调控,一方面挡住上游洪水,一方面蓄水后形成贯通山谷的水网,使竹筏、独木舟可溯流其上,并通过8座水城门与外部连通,构成完整运输网络。 苕溪之水,如母亲的手指,轻轻拂过这方土地,催生了玉琮的精工、祭坛的威严、稻作文明的繁盛。那水波中倒映的,分明是中华文明晨光熹微的初颜。水孕育了良渚,良渚亦将水的精魄,镌刻进玉璧的圆融与神徽的深邃里。

天目之水在孕育了良渚五千年文明以后,又继而点亮了杭州。

杭州最初的困境,源于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它被夹在钱塘江与苕溪形成的狭长地带中。在古代,苕溪并未北折入太湖,而是如脱缰野马般径直通过西溪湿地、松木场一带,向东横穿现今的杭州主城区,直扑杭州湾;与此同时,钱塘江潮如巨兽般自东向西咆哮倒灌,水势交织,潮汐共涌,两股巨力夹击之下,杭州主城区沦为一片水患频仍的滩涂。这一地理困局深刻影响了杭州早期的城市格局。

苕溪,在杭嘉湖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中国最密集的水网,滋养出山水清远的江南风度。图源/余杭发布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据太湖平原建姑苏(今苏州),越国拥宁绍平原立会稽(今绍兴),而两强之间的杭州地带却因“水漫泽国,难以筑城”而长期缺席历史舞台,春秋争霸,吴越称雄,姑苏与会稽各自煊赫,而杭州之名,却迟迟未见于史册。直至西汉,朝廷才在此设钱塘县,其首要使命便是“治潮”;后又设余杭郡,核心任务则是治理苕溪水患。绵延数千年的水患如悬顶之剑,生生扼住了杭州的咽喉、生息和发展。

可以说,杭州的崛起,就是一部与水的抗争史和搏斗史。两位治水英雄的出现,彻底改写了这座城市的命运。一位是喝令苕溪改道的东汉余杭县令陈浑,另一位是吴越国奠基人射潮镇海的钱镠。

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余杭县令陈浑面对苕溪“洪潦奔涌,泛滥横溢,漂没田庐”的危局,以宏大的水利工程回应自然挑战,在余杭西南修筑南湖滞洪区,汛期分蓄洪水;沿苕溪右岸构筑西险大塘——这条起自余杭石门桥,东北延至德清大闸的堤防(全长44.94公里),因“位于杭州之西,堤塘险要”而得名,最关键的是引导苕溪主流改道北上,经导流港注入太湖,避开了直冲杭州城的路径。

从此,苕溪洪水不再肆虐杭城,南湖则“灌溉田千余顷,惠及七千余户”,西溪湿地渐成宜居之地。陈浑被百姓奉为“土地神”,其祠庙香火绵延千年。

时间推进至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面对另一重威胁——钱塘江潮。公元910年,他组织二十万军民,以超前的工程技术修筑捍海石塘,采用“竹笼沉石法”,编竹为笼,内填巨石,沉入海底为基;塘外密植巨木桩阵,横木串联,如战士铠甲抵御潮冲;背后填土加固,形成梯形海塘剖面。

钱塘江一线潮 图源/人民日报、浙江日报

这一工程彻底终结了“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的被动局面。2014年杭州考古发现的捍海塘遗址,其“柴草竹编加固法”印证了史载的“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的智慧。 民间更流传钱王“万箭射潮”的传说——那实则是人类向自然宣告的勇气史诗,也是浙江精神“弄潮儿”的原始造像。

当陈浑的大塘与钱镠的海塘如巨臂合围,终于锁住了“天上水”与“海上潮”的双重暴虐,杭州终于挣脱了千年水缚,水利工程带来的连锁效应,深刻地重塑了这片土地,苕溪改道与海塘筑成后,城东滩涂渐次成陆。

摄/潘孝峰

西湖作为钱塘江入海口的一个浅海湾,逐渐被冲击而来的泥沙围合成一个独立的泻湖,后经白居易、苏轼、钱镠的疏浚调理,从沼泽蝶变为天堂明珠;隋唐运河借南湖水利工程贯通苕溪南北水源,让杭州成为江南漕运枢纽;隋唐的杭州仍是弹丸小城,但到了吴越国时期,杭州已贵为吴越国国都,钱镠励精图治,三次扩城,分别建成夹城、罗城和子城,形成“南北展而东西缩”的腰鼓形布局,势成东南重镇第一州,杭州“版图拓展,人口激增”,也为宋都南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杭州之名始煌煌载于史册;宋廷南迁,杭州作为行在升格为临安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盛景喷薄而发,马可·波罗惊叹其为“世界最华贵之天城”。

探究杭州繁华的根基,当源于对水资源的驯服和共享。 西湖的潋滟波光,运河的千帆竞发,皆因那昔日“天上之水”被纳入有序的河网,如驯服的巨龙,反哺这座涅槃之城,使之成为荣膺西湖和运河世界双遗产的水上明珠之城。

今天的苕溪两岸,已是一座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之城。图源/余杭发布

“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杭州在水的重围中诞生,在与水的搏斗中成长,更在水的滋养下走向辉煌,杭州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苕溪水汽的微凉与钱江潮音的雄浑。

这天上之水,是地理的血脉,亦是文明的命脉——它从远古奔流至今,将天目山的灵魄,良渚文化的密码,以及杭州这座城市与水共生的坚韧传奇,源源不断地注入时间的长河,无声宣告着,唯有敬畏自然又勇于开拓,方能在水的恩威之间,筑起不朽的人间天堂。

你有没有趁着炎炎夏日

去天目山麓一带避暑呢?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你有没有去

看过钱塘江大潮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真没想到!过度付出,也容易肝气... 《道德经》中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世间万物,皆需有度。 你是否曾...
暑期旅游持续升温 激发文旅消费...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这个暑期,旅游市场持续火热,亲子游、避暑游、深度体验游等文旅融合新亮点,带动...
“清凉经济”打造休闲新去处 8月28日,游客在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水上运动中心体验水上项目。 暑假期间,各地游客数量显著增长。高温...
贵州三日游攻略及价格,目前去贵... 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无论是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还是...
安徽亲子3日游旅游攻略,黄山三... 家人们,安徽,这片充满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绝美自然风光的土地,一直是亲子出游的绝佳选择。尤其是黄山,...
原创 入... 在酒店的私密空间中,我们常常被提醒要保持清洁和卫生。然而,有些物品却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甚至有人...
重庆旅游3天最佳路线推荐,重庆... 宝子们,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山城地貌、热辣的美食和浓郁的巴渝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打...
安徽3天2晚怎么玩,黄山三日游... 宝子们,安徽,这片充满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绝美自然风光的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旅游的热门之选。尤其是黄山...
3个人去四川成都玩三日大约要多...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旅行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增进家庭感情、领略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四川,作为我...
和父母去安徽玩4天行程怎么安排... 和父母去安徽玩4天行程怎么安排,黄山四日游人均花销多少 家人们,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和父母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