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老师、同学、各位家长朋友:
金秋送爽,新学期伊始,健康是求学路上最坚实的基石。随着校园人员密集、流动增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肺结核等秋季传染病易滋生传播风险。为守护全体师生身心健康、筑牢校园健康安全屏障,特向全体师生与家长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1.科学认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潜伏期一般为2–12天。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多见于手腕、脚踝、膝盖等部位)、皮疹、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其症状与登革热相似,但关节疼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2.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
(一)流行特征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最初在非洲流行,之后不断扩散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2019年,我国发生4起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二)传染源
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
(四)易感人群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2~12天,常为3~7天。
其典型症状包括:
(一)发热:
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达39℃,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热程多为1~7天。
(二)关节痛:
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可影响活动。受累关节周围肿胀、压痛,少数大关节受累者可出现关节腔积液。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三)皮疹:
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疹间皮肤多正常,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轻微脱屑。
家庭与校园防护建议
清除蚊虫孳生地:每日清理家中及周边环境的积水容器,如花盆底托、饮水机水盘、闲置桶罐等,杜绝蚊虫繁殖条件。
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有效的驱蚊液、驱蚊贴等防护用品,尤其注意在蚊虫活跃的清晨和黄昏时段加强防护。
强化住宿物品准备:学生来校请务必携带蚊帐及驱蚊用品,提倡在宿舍悬挂(放置)长效中草药驱蚊香囊。学校也将加强宿舍区域的防蚊灭蚊措施,共同营造安全住宿环境。
关注疫情动态:外出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情信息,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学习防蚊知识:积极学习学校发布的防病科普内容,提升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健康监测与及时就医
返校前14天请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请暂缓返校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若存在相关症状或可疑暴露史,请第一时间向班主任或负责老师报告,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健康管理及后续安排,积极维护集体健康安全。
校园健康无小事,防控责任共担当。老师、同学及家长朋友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校园防控工作的重要助力者。让我们携手同心,从细节做起,以科学防控、坚定行动共筑秋季传染病“防护墙”,全力营造健康、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为新学期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