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8月31日讯 八月的敦煌,戈壁滩上依然热浪滚滚。8月29日,“笔墨入山河·大家祁连行”活动抵达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景区,在这座古老关隘前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人文》学术集刊主编祝晓风站在小方盘城遗址前感慨道:“玉门关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他表示,“站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地理的苍茫辽阔,更能体会到历史的深远厚重。在这个地方,仿佛能触摸到中西文明交汇的痕迹,中国悠久的文化沉淀于此,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东距敦煌市区90多公里,西距罗布泊150公里,周边十几万平方公里都是大面积的戈壁荒漠。玉门关遗址区包括城堡、亭障、塞墙、烽燧、粮仓、屯田遗迹等完整的长城防御和保障体系。
据了解,整个遗址区面积为580平方公里,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各类型遗存包括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8段长城遗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关防体系。
从汉武帝时期设立到现在,玉门关已经历了2100多年的风雨沧桑,是文化中国的历史印记,也是人类文明交流的共同记忆。
夕阳西下,余晖为这些千年遗迹镀上一层金色光芒,令人不禁想起王之涣的著名边塞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陈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