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秋高气爽,不少人再一次给自己立下了减重、减脂的目标。如何科学运动,更有效地减脂并维持身体健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漓分享了关于科学运动、科学减重的一些注意事项。
“夏天运动效果好”“冬天燃脂效率高”等说法被大家口口相传,通过运动来减重,一年四季中什么时候效率最高?
张漓:天气对运动效果是有一定影响的。夏季,人的体温偏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整体活力比较强,能量代谢水平也较高,有利于消耗脂肪。体温高有利于降低运动中受伤的风险,这是因为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肌肉和韧带就会软化10%~20%,弹性更好,更不易拉伤。运动前热身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做好热身,人体的体温略有升高,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等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锻炼效率更高,而且受伤的风险会更低。
夏季,运动减脂也有一定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体遇到炎热或寒冷的天气时,会额外消耗一些能量去调整体温,这对于减脂是“利好”。而在冬季,寒冷也会刺激食欲,人们会更主动地通过摄取食物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保持体温。在寒冷的天气下,肌肉和韧带比较僵硬,增加了人们受伤的风险。所以,总体来讲,夏季更适合运动减脂。
想要减脂快,应该选择哪种运动方式?
张漓:运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动强度。在低强度运动时,人体以脂肪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此外还有少量糖的参与,随着运动强度越来越大,糖参与供能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脂肪供能的比例则会迅速下降。例如,在参与百米跑等高强度运动时,人体主要由糖来提供能量,几乎没有脂肪参与供能,而参加马拉松等长距离跑时,主要以脂肪来提供能量。
所以,如果想在运动中更高效地消耗脂肪,首选低强度运动。例如,快走就是一种很好的减脂运动方式。不过,这样的运动方式消耗脂肪的速度相对较慢,脂肪燃烧供能的速度低,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如1个月)实现减脂5千克的效果,需要每天有足够长的运动时间,如1~1.5小时。
通过高强度运动也可以有效燃脂。由于人体无法长时间维持高强度运动,所以,高强度运动通常表现为间歇运动的方式,如球场上运动员的变速跑。这类运动主要消耗的是糖原,脂肪并不能得到很好地消耗。但是,这类运动可以提升我们的基础代谢率,代谢率提升后,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也能消耗脂肪。与低强度运动相比,高强度间歇运动单次用时相对较短,大致为0.5小时,这也是它的优势之一。
此外,抗阻力量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撸铁”。这类运动通过对抗阻力,可以增强人体的肌肉代谢水平,提高人体在不运动时脂肪的消耗速度。
相对而言,高强度间歇运动和抗阻力量训练最好由专业人士指导,并且需要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来支撑。
努力运动了一段时间后,体重却一点没降,会不会是脂肪没减掉,反而先长了肌肉呢?
张漓:增肌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们需要先摄入大量的能量,再加上合理的运动强度负荷的刺激,肌肉才可能增长,二者缺一不可。我们通过试验发现,如果限制饮食摄入能量,同时通过运动减脂,肌肉会有一定的损失。所以,绝大多数减脂者不用担心自己会先长出肌肉。
在评估减脂效果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体重是否下降。体重下降减掉的可能并不是脂肪,而是肌肉或者水分,这种情况下的减重大概率会在短时间内反弹。很多人通过不吃晚饭减重,在此过程中减掉的大部分可能是肌肉,只有少部分是脂肪,通过这类方法减重,可谓“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所以,在减脂期间,我们要利用有体脂测量功能的体重秤,去监测自己减掉的到底是脂肪还是肌肉。如果发现肌肉减少过快,可以通过调整能量摄入及蛋白质摄入,在减脂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肌肉,这样才是科学减脂。
适当增肌对于维持健康有哪些益处?
张漓:肌肉可谓身体健康的基石。人到中年,肌肉每年会以一定比例流失。如果完全不锻炼,不让肌肉维持一定的活性,到了老年期,身体中的肌肉只有年轻时的50%左右,剩余肌肉的负担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定的肌肉量,人们不能保持正常的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正常的糖脂代谢也难以维持,不能很好地保护心血管健康,就会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
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肌少症,肌少症的产生大多源自老年人缺乏运动后肌肉流失。对于保护肌肉,大家常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吃来解决。事实上,如今人们的蛋白质摄入水平远远高于几十年前,但肌少症发生率却逐年升高,这说明解决方案并非主要依靠吃。一方面,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弱,身体很难处理高蛋白质食物;另一方面,饮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肌少症的问题。肌肉的增长、代谢需要依靠物理刺激,适当运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刺激,可以提升蛋白合成酶活性,促进肌肉纤维增粗,使肌肉力量提升。
肌肉是人体内大部分糖和脂肪最终完成氧化代谢的组织,所以,肌肉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来说非常重要。保证身体肌肉含量正常,对于维持基本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都很有益处。
锻炼出现倦怠期,如何调整自己的运动计划,以便更好地坚持下去?
张漓:锻炼一段时间之后,身体难免感到疲劳,总想休息一下,其实这是运动量控制的问题。运动涉及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两个重要属性,二者合起来被称为运动负荷,它对身体形成生理上的刺激,进而带来疲劳感。我们需要通过饮食、放松拉伸及睡眠等消除疲劳。
举个例子,运动员在完成每天的训练后,会进行很多恢复活动,使运动员的能力超过原来的水平,这被称为超量恢复。如果在锻炼后,我们能通过适当的手段(营养、放松、睡眠等)来达到超量恢复的效果,就会使身体状态进入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而不会积累疲劳和产生倦怠。倦怠现象是恢复的速度赶不上疲劳的产生,练得多,恢复不够,造成恶性循环,人会感到越来越疲倦。当倦怠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对身体形成负面影响。例如,出现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
如果我们在运动前就感到疲惫,甚至有抗拒运动的感觉,其实是身体在发出要求休息的信号。此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恢复,反而坚持运动,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或者导致免疫力下降。所以,我们不鼓励身体对运动产生抗拒时坚持运动,这不是对意志力的锻炼,而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一种错误做法。
正确的做法是,好好休息几天,想运动的时候再去运动。当养成运动习惯后,您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主动参加运动的意愿。这也提示我们要倾听身体的需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主动学习帮助身体恢复的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健康报记者 胡彬
策划:郑颖璠
编辑:王千惠杨真宇
校对: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