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璐 实习生 陈俐颖
当下,长时间紧盯电子屏幕是大多数人的日常,导致干眼症的患病率一路“狂飙”式上升。据《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透露,我国干眼症患病率为21.0%~52.4%。此外,视疲劳问题也如影随形,干扰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市面上“护眼神器”繁多,其中,护眼喷雾凭借使用便捷、“含天然成分”,成功俘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可它真能有效缓解眼疲劳和干眼症吗?使用起来又是否安全呢?记者就此专访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近视防控中心副主任刘淑芳。
护眼喷雾能护眼多为主观感受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护眼喷雾时发现,许多商家宣称护眼喷雾具有缓解视疲劳、眼睛干涩等功效,并搭配“1喷告别干眼”“用1次=20次眼部SPA”“专攻视疲劳”等宣传文案,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记者从某外卖平台购买了一瓶护眼喷雾。该护眼喷雾的产品功效上标明:含多种补水原料,可以舒缓眼部疲劳。使用后,记者感到眼周有清凉感,眼部干涩稍有缓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护眼喷雾名为“叶黄素护眼喷雾”,但在成分表上显示叶黄素为其他微量成分。
“使用护眼喷雾后,很多人感到眼部有清凉感,干涩感也明显减轻。这是由于喷雾中常含有薄荷、冰片、透明质酸等清凉、保湿成分,能起到刺激眼部神经和保湿作用,产生短暂的清爽感,从而让人误以为症状得到了缓解。”刘淑芳告诉记者,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缓解多是暂时的主观感受,并不能真正改善视疲劳、干眼症的生理机制。
刘淑芳强调,真正的视疲劳、干眼治疗,需要在改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采取视觉训练、补充人工泪液、抗炎治疗或改善睑板腺功能等措施,而不是靠外部喷雾带来的短暂刺激感。
成分更多是概念营销
实际护眼效果存疑
目前市场上许多护眼喷雾宣称含有叶黄素、枸杞提取物、野菊花等成分,具有抗氧化、舒缓眼部疲劳等作用。对此刘淑芳表示,这些成分可能难以通过角结膜直接进入眼球内部,更无法在眼部组织中达到有效浓度。护眼喷雾中添加这些成分更多是“概念营销”,实际护眼效果存疑。
叶黄素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主要存在于视网膜黄斑区,有过滤有害蓝光并发挥抗氧化作用。叶黄素发挥其保护作用的前提是通过口服,人体吸收叶黄素后,经血液运输至眼部。
皮肤药理学研究表明,叶黄素的分子量较大,且脂溶性极高,因此它几乎无法通过皮肤角质层被吸收。即使喷雾中添加了透皮促进剂,其生物利用度也不足口服的1%。202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一份行业指南中明确指出,局部使用的叶黄素产品不能宣称具有护眼或防蓝光功效,因为缺乏足够的吸收证据。
枸杞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枸杞多糖(LBP),在实验研究中表现出神经保护和抗氧化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多糖类物质的透皮吸收率极低。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的一项动物实验显示,即使将LBP直接滴注于结膜囊,其在视网膜中的浓度也仅为口服给药的0.3%。喷雾形式由于作用时间短且浓度稀释,实际递送效率更为有限。
野菊花提取物虽然分子量较小,理论上具有一定透皮能力,但眼睛的特殊结构构成了多重吸收障碍。首先,健康的角膜上皮细胞连接紧密,形成有效的血—眼屏障;其次,瞬目反射会使大部分喷雾成分迅速被泪液冲刷。因此,野菊花提取物难以进入眼内深层组织发挥作用。
不当使用护眼喷雾
隐含安全风险
护眼喷雾通常宣称无防腐剂、温和不刺激,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刘淑芳告诉记者,她曾接诊过多位因使用护眼喷雾导致眼部不适的患者。
朋朋(化名)便是不幸“中招”的典型案例。他出于护眼目的,连续使用某品牌护眼喷雾长达一个月,没想到眼部健康就此拉响了警报。起初,他只是感觉眼部有灼热感,异物感也愈发明显,后来竟出现了间歇性视物模糊的症状。
朋朋赶忙前往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详细检查,结果令人揪心:他的泪膜破裂时间(BUT)仅仅只有3秒,而正常情况下这一数值应大于10秒。此外,其角膜下方1/3处出现了轻微点状上皮脱落。
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朋朋最终被确诊为防腐剂毒性角膜病变,而罪魁祸首正是喷雾中所含的苯扎氯铵,由于长时间使用,造成了累积性损伤。
刘淑芳迅速为朋朋制订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第一时间停用该护眼喷雾,换用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滋润和保护眼睛,同时实施睑板腺按摩,以改善眼部环境。
经过两周的悉心治疗与调养,朋朋再次复查时,情况有了明显好转,BUT改善至7秒,眼部不适症状也减轻了60%。
刘淑芳表示,不当使用护眼喷雾,实则暗藏诸多风险。
●污染风险 开放式喷雾瓶口易被细菌污染,反复使用可能导致眼部感染。
●过敏反应 部分人对其成分敏感,可能出现红肿、刺痛、皮疹等症状。
●掩盖病情 依赖喷雾缓解症状,忽视潜在眼病(如干眼症、结膜炎),导致延误治疗。
●刺激性损伤 部分喷雾含有酒精或其他刺激性成分,长期使用可能加重眼表损伤。
“护眼喷雾与隐形眼镜的兼容性问题常被忽视。使用喷雾前应摘除镜片,至少等待30分钟后再佩戴。”刘淑芳建议。
正确护眼
需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保护眼睛是不可忽视的健康课题。干眼症和视疲劳作为常见“文明病”,正悄然降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刘淑芳指出,这些眼部问题诱因多样。例如,长时间紧盯电子屏幕,眨眼频率降低,泪液蒸发过快,易引发干眼;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部调节肌肉持续紧张,导致视疲劳。
环境因素值得关注。空调房、干燥空气、长时间戴隐形眼镜,都会对眼睛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泪液分泌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也是干眼症高发的原因之一。
此外,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以及某些抗过敏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也可能引发干眼、视疲劳。
护眼喷雾作为视觉体验型产品,凭借清凉感和便捷性给人心理安慰,却无法替代正规治疗和专业护眼手段。刘淑芳强调,缓解干眼症不能仅依赖护眼喷雾,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和用眼习惯入手。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至关重要。”刘淑芳表示,每近距离用眼40分钟,应休息5~10分钟;使用电子产品遵循“20—20—20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眺望20英尺(约6米)外物体20秒以上,让眼睛放松休息。
保持室内适宜湿度也很关键。可用加湿器让空气湿度维持在50%左右,避免空调风直吹面部,定期开窗通风,减少污染物累积,为眼睛营造舒适环境。
饮食方面,刘淑芳建议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等,有益眼睛健康。
适度运动同样重要,可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
此外,无论是干眼症患者,还是健康人群,定期眼科检查都必不可少。“定期检查有助于眼部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能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刘淑芳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