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分钟新增4-5例肺癌患者,同时每分钟有3-4人因肺癌死亡,肺癌作为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一杀手”,其防治核心已被医学界明确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然而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早期肺癌诊断率仅为19%,超过80%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肺癌早期具有高度隐匿性——当肿瘤处于原位癌或微浸润阶段时,肺组织强大的代偿能力往往不会引发明显症状。
01身体出现这5种情况,要小心
或是肺癌的“征兆”
01
咳嗽
咳嗽是肺癌的首发症状,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刺激支气管黏膜,从而出现刺激性咳嗽,呈现阵发性,即使服用止咳药,效果也不大。
02
痰中带血
部分肺癌患者痰液中有血丝,有时会咳出血。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血液供应丰富,剧烈咳嗽时易造成血管破裂且出血。
03
声音嘶哑
不少肺癌患者可出现或轻或重的声音嘶哑,声音嘶哑较突然,发展速度快,以至于短时间内声音完全消失,通过常规治疗没有任何效果。
04
胸口、背部疼痛
当肿瘤生长得比较大,压迫血管、神经、侵犯胸膜的时候,就会出现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部位不确定但会表现出持续性。
05
肺部结节:最隐匿的癌前哨兵
在CT影像上表现为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阴影,其本质是肺组织对损伤的局限性修复反应。需特别关注的是:
结节的形成始于肺上皮细胞的基因突变。当p53、EGFR等关键基因发生变异,异常细胞逃避免疫清除后,会形成克隆性增殖灶。此时若通过手术切除,Ⅰ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92%,而进展至Ⅳ期则骤降至10%。
因此对高危结节及时干预,是阻断癌变进程的关键窗口。
02
肺癌是从细胞突变开始的
肺癌的发生本质上是正常细胞在多阶段基因突变累积下逐步失控的过程。这一演变包含四个关键阶段,而肺结节正是其中关键的癌前病变载体:
1►
基因突变
正常肺泡上皮细胞在致癌因素(如烟草、空气污染)持续刺激下,DNA开始出现损伤。关键抑癌基因(如 TP53、RBM10)发生失活突变,而原癌基因(如 EGFR、USP40)异常激活。此时细胞形态尚未改变,但甲基化模式已紊乱,释放出早期癌变信号。
2►
癌前病变的实体化——肺结节形成
突变细胞突破免疫监视后,在局部异常增殖形成≤3cm的肺结节。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三类:
3►
恶性转化与转移潜能获取
浸润性癌细胞通过 上皮-间质转化(EMT) 获得迁移能力。此时CT显示结节实性成分>8mm,或随访中体积倍增时间<400天。细胞同时激活 CAPNS1、ASCL5 等转移相关基因,为远端扩散埋下伏笔。
4►
系统性失控
癌细胞侵入血管和淋巴管,形成微转移灶。研究发现,从AAH发展到晚期肺癌需5-15年,但一旦进入浸润阶段,进展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03
早筛困局
漏诊与误诊的双重挑战
近年来肺癌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肺癌的 5年生存率也从 16.1%提高到 19.7%,但仍有约 75%的患者在诊断时处于肺癌晚期,错过了最佳根治性手术治疗时机。
肺癌早期筛查面临的两大难点,一是漏诊、二是误诊。为解决前述问题,首先要提高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筛查方案,进一步提高早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04
从“看见肿瘤”到“预见癌变”
传统检测手段
甲基化检测:从分子层面实现突破
在细胞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调控的核心机制,会发生特征性改变。其技术优势体现在:
超高灵敏度
01
通过深度基因测序技术,可扫描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上的几百万个CpG甲基化位点,从而找到特异性的癌症标志物。
动态监测价值
02
肺癌发生发展各阶段(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具有特异性甲基化谱,如SHOX2、PTGER4基因甲基化是早期腺癌的分子标签。
组织溯源功能
03
不同来源肿瘤的甲基化模式具有器官特异性,当检出肺癌相关甲基化标志物时,可精准定位病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