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龙城中医医院科普:拿到肝功能报告,若看到 “总胆红素偏高”,不少人会担心 “会不会出现黄疸?”;而当发现皮肤、眼白发黄时,又会疑惑 “这是不是总胆红素高引起的?”。实际上,总胆红素偏高是导致黄疸的核心原因,而皮肤发黄(黄疸)并非小事,它往往意味着肝脏处理胆红素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是肝脏发出的 “危险信号”,提示肝脏存在损伤或病变,需重视背后的健康问题。
首先要明确:总胆红素偏高与黄疸直接相关,黄疸的本质就是 “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沉积在皮肤、黏膜上”。总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后的产物,正常情况下,它会先被运到肝脏,在肝脏内经过处理后,再通过胆汁排出体外。当总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大量破坏)、肝脏处理能力下降(如肝细胞损伤)或排出通道受阻(如胆道堵塞)时,血液中的总胆红素就会升高 —— 当数值超过 34.2μmol/L 时,多余的胆红素会沉积在皮肤、眼白(巩膜)、口腔黏膜等部位,导致这些地方发黄,形成黄疸;若总胆红素在 17.1-34.2μmol/L 之间,数值虽偏高但未达到发黄的程度,被称为 “隐性黄疸”,此时身体可能没有明显发黄症状,但仍提示肝脏代谢功能异常。
皮肤发黄(黄疸)出现时,肝脏可能已存在以下 “危险信号”,需警惕背后的健康问题:
第一种信号是 “肝细胞损伤”。肝脏是处理总胆红素的 “核心工厂”,当肝细胞因肝炎(如乙肝、丙肝)、脂肪肝(重度)、酒精肝等出现损伤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会下降,导致总胆红素在血液中堆积,进而引发黄疸。比如乙肝患者若突然出现皮肤发黄,可能是病毒活跃导致肝细胞大量损伤,肝脏处理胆红素的 “工厂” 停工,此时总胆红素会明显升高,同时可能伴随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提示肝脏损伤已较严重。
第二种信号是 “胆道排泄受阻”。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需通过胆道(胆管、胆囊等)排出体外,若胆道因结石、炎症、肿瘤等出现堵塞,胆红素排出通道被阻断,会反流入血导致总胆红素升高,引发 “梗阻性黄疸”。这类黄疸除了皮肤发黄,还可能伴随尿色加深(像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右上腹疼痛等症状,提示胆道堵塞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可能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
第三种信号是 “胆红素生成过多”。若因溶血性疾病(如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总胆红素生成量远超肝脏处理能力,也会引发黄疸(溶血性黄疸),此时虽主要问题不在肝脏,但长期大量的胆红素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功能进一步下降,形成 “继发性肝损伤”。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皮肤发黄(黄疸)出现时,无论是否有其他症状,都需及时明确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 —— 通过检查肝功能(明确肝细胞损伤情况)、肝胆超声(排查胆道堵塞、肝脏病变)、血常规(判断是否有溶血)等,找到背后的根本问题。比如轻度脂肪肝患者若出现黄疸,可能提示脂肪肝已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细胞出现明显损伤,需调整干预方式;而健康人突然出现黄疸,可能是肝脏或胆道出现急性病变,更需重视。
此外,即使是 “隐性黄疸”(总胆红素偏高但皮肤未发黄),也需关注 —— 若长期处于隐性黄疸状态,可能是肝脏代谢功能持续异常的表现,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肝脏损伤逐渐累积,增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需定期复查肝功能,监测总胆红素变化。
总之,总胆红素偏高会导致黄疸,皮肤发黄是总胆红素超标的直观表现,更是肝脏可能存在损伤或病变的 “危险信号”。重视这一信号,及时明确原因、针对性关注,才能避免肝脏问题进一步发展,守护肝脏健康,不让 “皮肤发黄” 成为延误病情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