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高血压在临床上的确诊人数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大多数患者就不得不长期依赖药物控制血压。但长期服用降压药,就像是在给身体埋下“不定时炸弹”,会给肝脏和肾脏带来潜在的损害风险。倘若这些风险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控制,很可能会对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这里要特别提醒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朋友,一定要密切关注身体出现的这3种异常表现,千万不要后知后觉。
1.周身乏力,行走艰难
利尿剂是降压药的一个类别,像临床常用的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片,都归属于排钾利尿剂的范畴。如果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会使得体内的钾离子大量损耗,所以在服用期间,及时补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钾元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推动循环代谢以及确保组织器官正常工作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身体内的血钾含量过低,就容易引发四肢软弱无力、肌肉酸痛的症状,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
2.脚踝肿胀
地平类降压药是五大类降压药之一,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以及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来说,是较为适宜的选择。然而,服用这类药物后,脚踝部位出现水肿、下肢水肿是比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大概在4%~12.5%。
所以,当开始服用名称里带有“地平”二字的降压药后,如果发现脚踝部位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水肿,首先要考虑是不是药物所导致的。
3.莫名干咳
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当出现找不到确切病因的干咳,并且已经排除了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疾病引发咳嗽的可能性后,就应当高度怀疑是药物引起的。在众多降压药中,普利类降压药引发干咳的情况较为常见,一般在刚开始用药的阶段就会出现。
如果干咳的症状比较轻微,患者能够忍受,那么可以继续坚持服药;但如果干咳症状严重,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让人难以承受,此时就可以考虑更换为沙坦类降压药,比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都属于普利类降压药。
总之,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所服用的降压药种类也不尽相同,在长期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出现药物副作用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一旦身体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并且怀疑是药物副作用在作祟,务必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或者更换其他种类的药物,通过尽早的干预措施,防止对身体造成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裳荌,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