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芒种时节,黑龙江的黑土地上麦浪翻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然而,对于57岁的刘阿姨来说,这个夏天却格外沉重。在手术室门口,她颤抖着双手,在“右肺腺癌”的诊断书上签下名字,笔尖在纸上洇开一小团墨渍,仿佛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确诊肺癌的那一刻,我的天都塌了,感觉自己特别渺小、无助。”六年后,当刘阿姨再次回忆起那个场景,仍心有余悸。
2018年5月9日,刘阿姨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右肺叶切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右肺腺癌,医生告诉她:“定期复查就行。”看着手术留下的疤痕,刘阿姨以为噩梦已经结束,生活可以重新回到正轨。
然而,两年后的复查结果却如晴天霹雳。CT报告显示,刘阿姨的双肺出现了多发结节。当地医院建议进行化疗,但一家人对此犹豫不决。考虑到化疗的副作用,他们决定前往北京的大医院寻求更专业的意见。
幸运的是,刘阿姨遇到了一位负责任的医生。在详细了解了她的身体状况后,医生直言不讳:“你身体太瘦了,不适合化疗。”这让刘阿姨一家陷入了困惑:不化疗,那该怎么办呢?医生给出了建议:“试试中医治疗吧,效果也不错。”
在儿子和医生的帮助下,刘阿姨一家开始寻找专门治疗肿瘤的中医医院。经过一番比较和考量,他们最终选择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一是看你们医院开的时间比较长了,二是感觉你们看好的病例多,而且个个都容光焕发的!”刘阿姨回忆起当初的选择,依然觉得十分明智。
2020年9月8日,刘阿姨和儿子从黑龙江千里迢迢来到郑州,找到了袁希福院长。院长仔细把脉后,询问她为何如此消瘦。刘阿姨愁容满面地回答:“吃饭都没有什么胃口,一两口就饱了。”院长耐心地解释:“太瘦了,免疫力就会低,得先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开始。”儿子觉得很有道理,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服药一周后,刘阿姨用儿子的手机发来微信:“感觉吃饭比以前香了,有胃口了,喝水也多了。”20天后,她又兴奋地告知:“我现在咳嗽也好多了,不怎么咳嗽了!”
服药一个半月后,10月25日,刘阿姨打来视频电话。视频中的她面色红润,精神焕发:“不咳嗽也没痰了,睡觉挺好的,头发掉得也轻了。现在能走四个小时,还能在家做做饭什么的。”
三个月的中药调理让刘阿姨的身体有了明显的改善。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节的情况。12月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她就催着儿子往医院赶。医生看着片子,笑着说:“对比之前的片子,右上肺磨玻璃影没变,但右肺门淋巴结从1.8cm缩到了1.6cm,隆突下的也小了些,左肺钙化点也有缩小,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看到这样的复查结果,刘阿姨和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此后的日子里,中药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身体有细微的不适,比如偶尔胃口欠佳或是睡眠稍浅,她都会第一时间联系希福医院的医生。让她感动的是,每次沟通都像是和老朋友唠家常,医生总能根据她的状态细致调整药方。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2024年。4月26日,开封的春意正浓。刘阿姨带着一束精心制作的手工花,出现在“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活动现场。这束从黑龙江跨越千里带来的花束,每一片花瓣都经过她的细心剪裁和粘贴,凝聚着六年来的感激与信任。
提及袁希福院长,刘阿姨的眼中泛起温暖的笑意:“第一次见袁院长,就觉得他特别平易近人,跟他有一种亲人之间的感觉。非常和蔼、亲和,还特别有耐心。不像有的医院……我看到有几个患者一直问各种问题,他还挺有耐心的,就像见家里长辈一样。”
说到中医药,刘阿姨的语气里满是笃定:“我总觉得吧,你得相信中医,因为它是咱们国家的瑰宝,是几千年的历史研究出来的智慧结晶。你说老祖宗几千年琢磨出来的东西,能不管用吗?”
活动现场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刘阿姨身上,这位曾被癌症阴影笼罩的阿姨,如今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向更多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传递着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