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不再“踩坑”!权威蓝皮书科普沙龙在广州传授科学用药“秘诀”
创始人
2025-09-13 23:10:41
0

日前,一场聚焦“科学用药 健康减重”的蓝皮书科普沙龙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为核心,通过权威专家分享、现场互动体验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肥胖症危害、科学减重方法及合理用药知识,吸引了众多关注减重话题的市民、医学从业者参与,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或超5亿

沙龙伊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主任杨景哥教授抛出的一组数据引发全场关注。世界肥胖联合会《2025世界肥胖地图》显示,2025年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41%存在体重超标(BMI≥25kg/㎡),9%伴有肥胖(BMI≥30kg/㎡);若按中国BMI诊断标准(超重≥24kg/㎡、肥胖≥28kg/㎡),这一数字将更高。更严峻的是,预测至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5.1504亿,肥胖率或攀升至70.5%。

“肥胖早已不是‘身材问题’,而是全球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杨景哥教授强调,肥胖不仅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85.31%受访者认同)、脂肪肝(78.31%受访者认同)等200余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更位列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因素,给个人健康和社会医疗体系带来双重负担。

超三成超重者低估健康风险

60%正常体重者误认“微胖”

基于蓝皮书对2076份真实调查数据的分析,杨景哥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公众对肥胖认知的显著偏差:仅8.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体重正常,42.39%自认“微胖”;而在BMI≥24kg/㎡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中,37.07%低估了自身健康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BMI处于正常范围的人群中,有60.91%因社会审美压力等因素,错误地将自己归为“微胖”。

“这种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干预时机。”杨景哥教授解释,很多人将“胖”等同于“壮”,忽视了早期肥胖带来的代谢异常,直到出现并发症才重视,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他呼吁通过精准科普纠正误区,强调肥胖的“慢性疾病属性”,推动公众树立“早期干预、长期管理”的健康理念。

药物需配合营养与运动

多学科协作是关键

“有人把减重药物当‘速效减肥药’,也有人因担心副作用拒绝用药,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叶艳彬在解读蓝皮书核心内容时,重点澄清了公众对减重药物的误解。她指出,减重药物属于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体化评估使用,且必须与医学营养治疗(MNT)、运动干预相结合,例如采用限能量膳食(每日减少500-1000千卡),搭配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及抗阻训练,才能实现安全有效减重。

叶艳彬教授强调,肥胖治疗需多学科协作:营养科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内分泌科评估血糖、血脂等合并症,外科为符合指征的患者提供手术支持,同时辅以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情绪化进食”等心理偏差。她特别提醒,短视频平台上泛滥的“快速减肥法”“网红减肥药”广告,加剧了公众认知混乱,建议通过医院、权威科普平台等渠道获取科学信息,避免盲目尝试偏方。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参会者可现场测算腰围、BMI,在专家指导下解读自身健康状况,并结合蓝皮书推荐的医学减重方案,探索个性化减重路径。“原来我不算‘微胖’,但腰围快超标了,得赶紧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一位参会市民在测算后表示,沙龙内容让她对自己的体重有了清晰认知,也学到了可操作的减重方法。

GLP-1RA类药物需规范使用

非适用人群勿擅自用药

作为蓝皮书实践活动的公益支持方,诺和诺德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介绍了肥胖治疗手段的进展,其中以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RA类药物,已成为肥胖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该类药物能在帮助患者安全减重的同时,改善高血压、高血糖等并发症,降低不良临床结局风险。 “但必须明确,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是处方药,有严格的适应证、禁忌症和用法用量要求。”该负责人强调,非适用人群(如甲状腺髓样癌病史者、胰腺炎患者等)不应擅自用药,已用药患者需在医疗专业人士指导下规范使用,定期复诊监测身体反应,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减重不是‘减到目标体重就结束’,长期管理才能避免反弹。”杨景哥教授在活动尾声总结时指出,很多人减重成功后恢复不良饮食习惯,导致体重快速回升,这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有关。他建议,减重人群可通过定期复诊(如每3-6个月评估代谢指标)、使用穿戴设备监控运动与饮食等方式,长期维持健康生活方式。

杨景哥教授表示,《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为公众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引,而本次沙龙则搭建了“理论落地实践”的桥梁,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到科学减重的重要性。

文、图|记者 张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孕... 孕期是女性一生中最特殊的阶段之一,身体对水分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充足、干净的水不仅能帮助准妈妈维持正常...
来成都参加金熊猫奖,蒋欣:今天... 一场国际影视盛会如期而至,一座城市的光影梦想在此绽放。9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金熊猫奖在成都举行。...
一站式入境游服务走进服贸会,扫...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站式入境旅游的便捷服务和创新产品在文旅服务...
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 9月12日,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两岸旅行商合作洽谈会在张...
爱吃醋的人有福了!降糖、健脾…... 醋作为厨房的“调味神器” 不仅能提升食物风味 更因“酸收、散瘀、解毒”的特性成为养生好物 但你知道吗...
跻身Top6!“十一”机票预订... 近日,美团旅行发布的“十一”假期出行数据引发关注,昆明成功跻身全国机票预订热门目的地Top10,位列...
器官移植:如何通过捐赠传递生命... 器官移植:如何通过捐赠传递生命的希望 在器官移植领域,一个新兴的理念逐渐受到关注,那就是“传递生命的...
广东旅博会上机器人秀技能 本文转自【新华社】 9月12日至14日,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举行。本届旅博会设置国际...
“国字号”+8!云南这8个体育... 从云南香格里拉端午赛马会的热闹,到石屏花腰彝族女子舞龙的喜庆,云南省的优秀体育文化项目丰富多元、熠熠...
原创 日... 在日本京都市区西北的大内山南麓,坐落着一座仁和寺,因御室樱花而闻名。1994年12月15日,作为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