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渐凉,部分小脑萎缩多系统萎缩患者反映症状加重:“头晕加重,走路摇晃不稳,手脚僵硬感明显!”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秋季阳气内敛、寒气渐生,气血运行趋缓,肝肾亏虚者易因髓海失养、痰瘀阻络,加重平衡障碍、肢体僵硬等症状。需注意的是,小脑萎缩与多系统萎缩均属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治疗以辅助缓解症状、延缓功能衰退为目标,治疗需严格辨证施治,不可盲目用药。
穴位刺激:
中医认为,通过适度刺激肾经、胆经穴位,可辅助激发经气上濡于脑,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肾俞穴(腰部第2腰椎棘突旁开两指)可补益肾精,缓解腰膝酸软,建议掌心搓热后顺时针揉按3分钟,力度渗透,但骨质疏松者需避免用力按压;
太溪穴(足内踝与跟腱间凹陷处)能引肾水上济于脑,可用拇指点按配合深呼吸,双侧交替1分钟,有助于缓解耳鸣足软;
悬钟穴(外踝尖上3寸)作为“髓会穴”,从外踝向上推揉至穴位发热,可疏通胆经,辅助改善步履蹒跚。
需特别注意:皮肤破损、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穴位刺激;头晕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强刺激,以防诱发不适。若选择针灸,需提前排除凝血异常或颅内压升高风险。
治疗以“填补肝肾、通络醒脑”为核心。基础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填补肝肾精血;龟板胶、鹿角胶补益髓海(湿热体质可替换为桑寄生、骨碎补);丹参、地龙活血通络(高血压患者慎用地龙),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
针对不同病症需灵活调整:小脑萎缩患者可加牛膝、杜仲强筋壮骨;多系统萎缩若伴体位性低血压,需配伍桂枝、附子温通心阳;肢体震颤者可加僵蚕、全蝎息风通络(肝肾功能异常者需减量)。
重要提示:动物胶类(如龟鹿胶)可能升高尿酸,痛风患者禁用;全蝎、地龙等动物药存在过敏风险;治疗需由医师根据体质调整,不可自行套用,尤其阴虚火旺者慎用温燥药物。
生活养护:
防寒保暖
是秋冬养护重点,外出建议戴帽护住头部百会穴,避免巅顶受寒;夜间可用艾叶花椒水泡脚以驱寒通络,但阴虚火旺者建议改为普通温水。
饮食宜平补肝肾,推荐黑芝麻粥、山药枸杞羹,避免西瓜、冷饮等寒凉食物损伤脾阳。若吞咽功能受累,需将食物制成糊状,防呛咳。
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每日靠墙站立训练平衡,直线踏步改善步态,每次10分钟为宜;可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舒展气机,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转颈,以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