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然我们的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童年的经历,会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塑造现在的你。然而,一些糟糕的童年经历,却可能是你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调查显示,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时期就可能埋下了抑郁症的种子,它并不会一开始就爆发,而是在往后的生活中,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其父亲在牛顿早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而后他的母亲改嫁。但这位继父对牛顿并不好,他和牛顿的母亲抛弃了牛顿后,组建了他们自己的家庭。
成年后的他是典型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性格古怪,时常大发脾气,工作中几乎没有朋友,而这一切都与他不愉快的童年经历有关。且他也曾承认在此后的童年中陆续做过一系列罪恶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他威胁继父和母亲,要在他们面前烧毁房屋,并威胁要烧死他们。
此外,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人,会比其他人高出4倍的几率患上抑郁症,情感折磨和忽视会极大地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女性尤为明显。
01
童年的情感折磨有很多种,包括但不限于:
孩子的父母或看护人对孩子采取不当的行为或态度;
没有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不和孩子亲昵;
责备的话语使孩子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是社会无用之人;
贬低、批评、羞辱、取笑或言语恐吓孩子;
某些情况下,怂恿孩子做违反社会道德 行为准则的事情;
不允许孩子和其他同龄伙伴或年长的成年人保持来往;
等等;
02
另外,由于父母或看护人的忽视,不能提供给孩子基本的心理和身体上的需要,也会给孩子的身心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童年时期生活于家庭暴力的环境、遭受性侵犯、过度的体罚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从生理层面讲,在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的发育和变化十分迅速,这期间大脑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糟糕的童年经历极可能改变大脑的神经环路,导致大脑对情感和压力调节的能力下降。有糟糕童年经历的抑郁症患者,和没有这些经历的抑郁症患者相比,更易激怒、焦虑和抑郁,个人情感和心理调适能力往往更弱。
儿童时期和父母较长时期的分离,或者缺乏父母关爱,会导致与神经内分泌调节、自主神经调节、警觉及恐惧性调节能力有关的脑区,发生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改变,这些改变会导致儿童在日后面对压力时,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明显增强,更难从压力中释放自己。
童年时期经历过性侵或身体上虐待的女性,成年后面对外界压力时,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和自主神经调节系统的反应明显增强。
这些糟糕经历,最初改变了大脑的环路,此后一直影响着该儿童直至成年,改变的脑结构使得儿童面对生活中再次出现的压力或刺激,不能产生正确的调节反应,发生精神上和行为上的改变,面对压力或情感的变故,变得格外敏感脆弱,也进一步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
有一项研究,针对童年遭遇过情感忽视或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孩子,调查他们在面对情感冲突时是否存在困难。结果发现,这些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孩子,需要花更长时间处理情感冲突,且并不能很好地处理。面对冲突,他们大脑右侧与恐惧、情绪、记忆等有关的杏仁核,反应活性显著增强,而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活性通常也比其他人高。
03
不过,具有糟糕童年经历的人,最后不一定都会患上抑郁症。
有过童年悲惨经历却没有患抑郁症的一类人,面对生活中压力或创伤事情,会表现出更强大的心理调控能力,体内的应激反应系统在应对压力事件时,反应性明显下降。
就正如,面对同样的挑战,有些人能轻松自如地应对,有些人却因过度紧张而失败。早期的童年经历对心理复原能力(sychological resilience)的建立非常重要,可能帮助塑造一个性格健全的人,也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不良,为抑郁症埋下种子。
现如今抑郁症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人们对抑郁症的防治更多放在青少年和成人身上,而对于儿童方面却仍有欠缺;一方面,儿童其自身对抑郁症不了解,不会主动表达想法和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对这个阶段子女的关注,更多放在教育上,而忽视了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一句批评或一顿打骂,都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及以后的人生。经历过创伤的儿童,发生行为上的异常改变时,可能伴随着大脑的变化,进而诱发抑郁等心理疾病,故是时候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