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帝王,向来以战无不胜的形象著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千古一帝也曾遭遇过重大军事挫折。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军在对楚作战时曾遭遇惨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败仗甚至一度动摇了秦国的根基。那么,这场关键战役为何会失败?其中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在统一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时,秦始皇将目光投向了南方强大的楚国。起初,他打算派遣功勋卓著的老将王翦出征。但王翦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要求——需要调动秦国几乎全部的六十万大军。这个数字让秦始皇深感不安,因为这意味着王翦将掌握秦国绝大部分军事力量。在权力高度集中时期,这样的兵力调动无疑是对王权的巨大威胁。于是,秦始皇转而选择了年轻将领李信,后者仅要求二十万兵力。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翦突然称病告假,返回老家养病,这个举动在当时显得颇为蹊跷。
战事初期进展顺利,李信率领的秦军势如破竹,仅用一年时间就攻至楚国都城寿春城下。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李信却突然下令全军回撤,转而攻打自己的后勤基地郢陈。这一反常的军事调动给了楚军可乘之机,他们抓住战机发动突袭,最终导致二十万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留下了三个耐人寻味的疑点:其一,李信为何会在胜利在望时突然撤军?其二,王翦为何在未被启用后立即称病?其三,按照秦律战败当斩,为何李信后来还能继续领兵?
关于第一个疑点,历史学者普遍认为与秦国前丞相昌平君有关。这位出身楚国贵族的丞相在战前就被秦始皇排除出权力核心,被派往郢陈驻守。当李信大军逼近寿春时,昌平君很可能在郢陈发动了叛乱,切断了秦军的后勤补给线。在这种情况下,李信为保全军队不得不回师平叛,这完全是一个迫于形势的军事决策。
至于王翦的病假,则显示出这位老将深谙政治之道。他可能早已预见到李信必败的结局,因此选择以养病为由远离朝堂。这样做既避免了被怀疑干预战事,又能在关键时刻以救火队员的姿态重获重用。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战败后的秦始皇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并应允了他之前的所有要求。
李信免于死罪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一方面,他确实战功累累,是秦国新生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这次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于后方叛乱,而非前线指挥失误。更关键的是,郢陈作为秦国本土城池发生叛乱,这个责任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由前线将领承担。因此,秦始皇最终网开一面也在情理之中。
这场战役的影响极为深远:王翦借此巩固了军中第一人的地位,秦始皇也通过这次教训认识到老将的价值;而李信则成为最大的牺牲品,不仅背负了战败的骂名,还险些遭遇灭门之祸。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权力博弈的复杂性,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如秦始皇这样的雄主,在统一道路上也曾遭遇过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