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来到敦煌,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在鸣沙山与月牙泉的映衬下,魏建军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从古老的遗迹到现代的商业,从文化寻根到战略思考,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深沉。
在玉门关遗址,魏建军面对着汉长城的残垣断壁,心中涌起对“长城”这个名字的深刻追问。而在莫高窟,那些历经千年岁月的壁画,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精湛的艺术,让魏建军驻足沉思。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沙漠深处,他与治沙人面对面交流,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守的力量。
这场由长城汽车与央视新闻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引力场》特别直播活动,已然超越了普通的商业宣传,它成为中国企业从商业实践迈向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
魏建军在活动中感慨道:“能以长城命名汽车,这是极大的荣耀,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番话不仅道出了长城汽车的命名之源,更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当下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当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之后,如何从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迈向以文化为内核的竞争?
敦煌,这座丝路明珠,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交汇点,其蕴含的包容、探索、坚守等精神特质,与长城汽车的发展历程不谋而合。魏建军此次敦煌之行,正是为了为企业战略寻找一个坚实的文化坐标。在当今时代,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拓展固然重要,但唯有深厚的文化内核,才能让企业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在莫高窟的第45窟,一种特殊的紫色吸引了长城汽车团队的目光。这种紫色并非画师有意为之,而是多种矿物颜料在历经千年时光后发生的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独特色调。长城汽车的色彩团队经过了10万次色漆筛选,最终在坦克400车型上完美地复现了这种“敦煌紫”。
这不仅仅是颜色的简单移植,更是美学的深度传承。敦煌的色彩跨越千年,如今呈现在汽车的车身之上,成为一种“移动的文化符号”,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从单纯的功能主义向文化表达的价值升级。魏建军深知,当国外汽车品牌以百年工业史为荣时,中国品牌其实有着更为悠久的千年文明史可供挖掘。这种文化自信,正是中国汽车从“制造出海”迈向“文化出海”的关键所在。
在敦煌,长城汽车捐赠草方格基金和长城炮治沙工作车的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企业公益行为,但从深层次来看,这背后反映的是商业逻辑的深刻变革。魏建军在敦煌看到了一代代守护者“一生磨一事”的坚守精神,这种精神与汽车产业所需要的长期主义理念不谋而合。
35年来,长城汽车累计投入近百亿资金自建试验室,打造了亚洲最大的安全实验室;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成功突破了V8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在行业陷入价格战的困境时,长城汽车依然坚持“不打放血战”。这种不追逐短期利益的定力,与敦煌守护者防沙治沙的坚守精神如出一辙。魏建军似乎从中找到了理论支撑:真正的商业成功,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而长城汽车则正在构建新时代的“双向丝路”。巴西工厂的竣工投产、海外第三大全工艺制造中心的落地、产品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商业布局的背后,是文化输出的战略意图。
尤为重要的是,长城汽车正在通过越野文化、赛事IP等软实力,改变着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形象。当坦克车队穿越鸣沙山沙漠,当带有敦煌色彩的汽车驰骋在世界各地的街头,中国汽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这种“技术+文化”双出海的模式,正是敦煌精神在现代商业中的延续——探索未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
魏建军的敦煌之行,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文化并非只是营销的噱头,而是企业战略的根基。长城汽车从敦煌汲取探索精神,夯实技术研发;借鉴坚守精神,完善公司治理;吸收包容精神,推动全球化布局,最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品牌资产。
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证明,当商业与文化相遇,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深厚的精神底蕴,更能找到差异化的竞争路径。正如敦煌融合东西方文明成就了辉煌,中国企业也完全可以在工业制造中融入文化基因,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站在敦煌,望向远方,长城汽车的征程恰似当年的丝路商队,带着东方智慧走向世界舞台。而魏建军此次的文化寻根之旅,或许将开启中国商业发展的新篇章——那里不仅有商业的成功,更有文明的传承;不仅有企业的利益,更有时代赋予的担当。这或许正是“万里精神”的真正内涵:探索无止境、坚守初心志、自信立天下、传承万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