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萍教授常说:“调病如调国,急不得,乱不得。”尤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这类慢性病的诊调中,她始终强调“整体调理优于强行压制,循序渐进好过急于求成”。
前段时间,她接诊了一位45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已有3年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双手小关节对称性肿痛,晨僵超过1小时,遇冷加重,还伴有明显的乏力与怕冷。吴教授仔细观察其舌象——舌淡苔白腻,再结合西医检查中炎症指标升高、但关节尚未畸形的情况,她判断这位患者属于典型的“寒湿痹阻证”。
她向患者解释道:“您的关节肿痛,其实是风寒湿邪阻滞在关节里,气血过不去,所以会疼。早晨僵硬是因为夜间阳气弱、寒湿重,待白天活动开了,阳气逐渐充沛,症状才会缓解。”她接着说,“天冷加重,是寒邪外侵、里应外合;身体乏力,则与脾虚有关。脾主运化,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失养,人自然觉得无力。”
在吴英萍教授看来,类风湿关节炎的调理必须分阶段、讲节奏。急性发作时,应以温通阳气、散寒止痛为主,先缓解患者最痛苦的症状;病情平稳后,重点转为健脾化湿、恢复运化;稳定期则需补益肾气、固本培元,从根源降低复发风险。她一再强调:“每个阶段用药都不一样,要因人而异、随时调整,绝不能一味追求速效而滥用猛药。”
针对一些病程较长、常规调理效果缓慢的患者,吴教授会在辨证论调的基础上,谨慎采用蜂毒疗法等特色外调方法。她指出,这种疗法在通络祛邪、缓解痹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但其应用必须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确保安全与适宜。
她常说:“医者,既要调病,也要医心。”很多患者刚一确诊就焦虑万分,要求迅速根调,她却总是温和而坚定地引导:“类风湿不是一朝一夕能‘打败’的敌人,我们要学会与它共存,一步步调理,一层层恢复。”这种既务实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风格,让许多患者在她这里找到了信心与方向。
在吴英萍教授看来,真正的好医生,不是单靠药方调病,更是以耐心、专业和共情,陪伴患者走稳康复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