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国际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家里老人出现记性差是正常的吗?偶尔忘事无需在意?您可千万别大意。生活中,不少人对老年人的“糊涂”当成自然现象,可有些 “忘事、迷路、脾气变”,说不定是认知障碍在悄悄“敲警钟”。
记忆减
第一个要注意的就是“记忆减”,主要特点是新事记不住,老事忘不了。这也是认知障碍早期最典型的信号——记忆减退,刚发生的事情转头就忘,很久以前的事却记得清清楚楚。近期记忆像“沙漏”,老事清楚新事漏。这是因为大脑负责“近期记忆”的区域先受影响,而“远期记忆”的区域尚未波及。要是家里老人总问“我刚才说要干啥来着?”,但说起年轻时的工作却滔滔不绝,可得留个心眼了。
情绪变
除了记性变差,老人的脾气要是突然“不对劲”,那更得警惕。以前情绪温和的老年人,突然变得暴躁,常因一点小事就发火;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对以前喜欢的活动都失去兴趣;脾气“急转弯”,性格大变样,甚至表现出多疑,总觉得别人偷自己东西。这些情绪变化并非“老了脾气怪”,而是大脑功能变化影响了情绪调节。情绪和性格改变很容易被忽视,家人应当留意背后的原因。
做事难
做饭水平下降了,红烧肉不是忘了放盐就是烧糊锅底。穿衣变得慢吞吞,分不清衣服的前后左右。以前轻松完成的日常事务,突然变得“力不从心”,这不是“手脚慢了”,而是大脑指挥做事的能力下降,无法按步骤完成熟悉的任务。
话难说
语言能力也会悄然变化。说话时突然卡壳,想让老伴递个“舀汤的那个”,半天说不出“勺子”两个字——这就是“话难说”的表现。叫不出物品名字;别人说话时,跟不上节奏,常问“你刚才说啥”,或答非所问;聊天时逻辑混乱,东拉西扯,说着说着就跑题,自己却未察觉。家人别以为只是“老年人听力差”,还需要观察老年人与他人聊天的状态,若只是听不清,音量放大就能懂;但若“听得见却没听懂”,则需警惕。
方向乱
患者可能出现空间和时间定向障碍,简单来说就是“找不着北、记不清”。常去的菜市场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还有的老人总问“今天礼拜几?”“今年是哪年?”,这不是装糊涂,而是大脑对空间和时间的判断能力下降了。尤其是出现独自出门后找不到家的情况,千万别不当回事!
请牢记,早期干预是关键!若发现家中老年人有以上1~2个信号,您别慌,及时带老年人去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记忆门诊或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就诊,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并判断严重程度。遵医嘱进行药物和非药物的治疗。并坚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鼓励老年人出门社交,积极做脑力活动。认知障碍早期并不可怕,怕的是“把异常当正常”,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牢记“记忆减、情绪变、做事难、话难说、方向乱”这几句“三字诀”,多观察、早发现,这才是我们对老年人最好的守护。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 王蕊
审核: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