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提起“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多数人并不陌生。
自发病起,大脑如同被按下“删除键”,从初期的健忘,到不认识家人,最后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疾病让患者的记忆日渐空白,成为无数个家庭的痛苦。
数十年来,这种高发“脑病”始终未能被彻底攻克。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总结预防方法,让你和家人尽可能远离这个“记忆杀手”。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孙永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郁金泰
病因至今未能破解
人们常说的“痴呆”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总称,包括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路易体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约5700万人患这类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60%~70%,每年新增患者近千万例,该病已跻身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显示,1699万老人正在被这个“记忆杀手”吞噬,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1/4。
然而,这一疾病本身仍然“无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介绍,从1906年发现至今,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目标仍是“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因为科学界至今仍未破译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具体机制。
学界对病因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结论:
近年来,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金属离子失衡、微生物-肠-脑轴紊乱、异常自噬等假说陆续提出,甚至有新理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本质是自身免疫病”,各有依据却难成定论。
对药企而言,病因无法确定,药物研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仅2000~2017年间,全球药企和科研机构累计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上投入超6000亿美元,但绝大多数因“临床试验无效”或“安全性风险”终止研发。孙永安表示,这一领域的新药研发失败率达99%,堪称研发“黑洞”。
尽管困境重重,近年来研发仍取得一些突破。自1996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已有至少10种药物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虽无法阻止神经细胞继续退变,却可延缓早期病程。
临床疗法一直在“探索”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至今已有百余年,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从“无药可用”到“多路径并行”,治疗已历经从“早期仅靠护理支撑”,到“诊疗迈向症状改善”,再到“临床开始干预病因”三次关键跨越。
“创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病床,仍需跨越多重障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郁金泰表示。首先,免疫治疗、基因干预等新疗法的长期安全性尚未明确。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复杂,任何一款新药物、新疗法都需长期临床验证,才能确保安全。
就医疗可及性而言,某些药物在中国获批,但未进入医保,一年费用在20万~30万元,不少患者无法承担;其次,基层医院诊断配套滞后,缺乏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磷酸化tau蛋白检测)等,难以识别早期病例;再次,药物需长期服用,非药物干预需家庭与社区配合,部分患者无法坚持。
防治需“三管齐下”
比起期待“特效药”出现,专家们一致认为,健康生活,早诊早治是降低风险、延缓病程的公认路径。
从生活细节入手
国内外研究证实,全球40%的病例与可干预风险因素相关。
抓住记忆衰退信号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易与“人老爱忘事”混淆,若能及时识别,可大幅提升治疗效果,最典型的信号是“记不住、说不清、脾气变”。
延长独立生活期
一旦发现上述信号,需尽早前往神经内科、中医脑病科、精神科或老年科的记忆门诊就诊,进行脑部影像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等检查。
早期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配合认知训练、康复训练,可延缓病程,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
早防早治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独立生活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患者“疗效最佳的辅助药”,建议照护者学习疾病知识,理解患者的“行为异常”是病理表现而非“故意捣乱”,耐心陪伴,帮患者保持独立生活能力。▲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