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 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老年群体休闲需求升级,山岳型景区成为重要选择,黛眉山景区在该群体中形成高偏好度的现实现象
2. 研究意义:理论层丰富中老年休闲行为与景区适配性研究,实践层面为景区优化中老年服务供给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采用实地观察法、深度访谈法(针对景区中老年游客及工作人员)、文献研究法,结合景区游客统计数据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界定:中老年群体(依据联合国及我国人口年龄划分标准)、山岳型景区、游客偏好
2. 理论基础:休闲需求层次理论、地方依恋理论、环境心理学中的"舒适物"理论
三、洛阳黛眉山景区适配中老年群体需求的核心特征
1. 低消耗性的景观体验设计:山势坡度平缓度与步道规划对中老年体力的适配性,核心景观节点间距与休憩设施布局的合理性
2. 高情感共鸣的自然与文化融合:四季景观(春花、夏甸、秋枫、冬雪)的慢节奏观赏价值,商汤文化、古碑遗迹等历史元素与中老年群体记忆体系的契合度
3. 低干扰性的休闲氛围营造:景区游客承载量控制与中老年群体偏好的"宁静空间"需求匹配,商业化程度与原生态体验的平衡
四、中老年群体选择黛眉山景区的内在驱动机制
1. 生理层面:景区气候条件(夏季避暑、春秋温润)对中老年健康需求的满足,低强度游览对关节、心肺功能的适配性
2. 心理层面:自然景观的疗愈功能对中老年焦虑情绪的缓解,历史文化元素引发的身份认同与人生经验共鸣
3. 社交层面:家庭陪同游览的情感联结需求,同龄群体结伴游览的社交互动需求
五、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总结黛眉山景区在景观设计、文化挖掘、氛围营造上与中老年群体需求的适配逻辑
2. 实践启示:为山岳型景区优化中老年服务供给(如增设医疗保障点、开发文化讲解专线)提出建议
3. 研究局限与展望:指出样本量、研究区域的局限性,未来可拓展至不同区域山岳型景区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