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宋]谢逸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清]周京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太阳达黄经180°,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2025年秋分准确时间为9月22日20:29,此时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已然来临。
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此时阴气渐长,万物趋于收敛,人体也应顺应天时,从“夏长”转向“秋收”。
三 防
01
防凉燥伤肺
秋分后气温明显下降,寒凉与干燥交织,易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皮肤干燥等“凉燥”症状。
建议早晚加衣,尤其注意颈部保暖,可佩戴丝巾。
食疗可多吃银耳、百合、杏仁等润而不寒之物。
按揉太渊穴(肺经原穴,益气化痰)、列缺穴(通任脉,利咽止咳),每穴3分钟。
02
防脾胃受寒
天气转凉,生冷食物易损伤脾阳,导致腹痛腹泻。
停止食用冰镇饮品,水果可选择蒸苹果、煮梨水等方式温热食用。
睡前热水泡脚20分钟,水温以40℃左右为宜,可加入少许生姜片以散寒。
食疗可少量食用生姜、红糖、大枣等温中散寒之物。
03
防悲秋情绪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易引发惆怅、低落的情绪。
多登高望远,参与户外活动,保持心情开朗。
可饮用玫瑰花茶疏肝解郁,或闻嗅桂花清香以悦心志。
食疗可多吃百合、莲藕、橘饼、大枣、枣仁等养心、悦脾、安神之物。
三 调
01
调呼吸
杏仁川贝炖雪梨——雪梨1个(去核切块)、甜杏仁10g、川贝母粉3g、冰糖适量,隔水慢炖1小时。能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尤适合慢性咳嗽及咽干者。
02
调饮食
秋分讲究“阴阳平衡”,不宜过多食用辛辣、油炸、烧烤等燥热食物,以免加重内燥。
03
调作息
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起居原则,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以顺应阳气收敛、阴精内蓄的自然规律。
顺天时而调阴阳,借食饮以润燥湿。《养生论》云:“秋初夏末,不可纵意疏脱。”秋分养生贵在缓补润收,通过食饮使人体气血与天地同步收敛,方为深得中医“天人相应”之三昧。谚语有云:“秋分吃粥,润燥安中。”
天门冬粳米粥
源自《饮膳正要》
食材:天门冬20g、粳米100g、冰糖少许。
做法:天门冬煎汁去渣,与粳米同煮为粥,末了入冰糖溶化。
功效:天门冬甘寒清润,能滋肺肾之阴且清虚火;粳米健脾和中,尤适合熬夜虚火、口干舌燥者晨起食用。
鼻干、咽痒
可常备温水小口频饮,或用温热盐水漱口、洗鼻,保持呼吸道湿润。
腹泻便溏
避免生冷瓜果,可炒香面粉后煮成糊状食用,有健脾止泻之效。
睡眠不安
因秋燥扰心,睡前可饮少量温牛奶或小米粥,助眠安神。
动静有度
适宜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缓和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耗损阳气。
保暖为先
尤其注意腹部、脚部保暖,女性及年老体弱者早晚可多加一件背心。
室内加湿
可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防止呼吸道过度干燥。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如哮喘、慢阻肺)
注意防寒防尘,避免呼吸道感染。
胃肠道敏感者
忌食生冷,慎食海鲜,以防急性胃肠炎。
心血管患者
温差增大易导致血管收缩,应注意监测血压,避免晨起过猛。
秋分,是平衡的节气,也是修心的时节。愿你我皆能顺应天时,身心俱安,静待丰收。
供稿:丽水市卫生健康委、丽水市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中医师 郑勇飞
编辑:省卫生健康综合保障中心 朱江华
排版:屈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