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主题乐园:潮玩 IP 与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
创始人
2025-09-28 15:04:29
0

两年前,当泡泡玛特宣布进军主题乐园时,市场的质疑声几乎淹没了期待:“盲盒公司懂文旅吗?”“没有大型游乐设备,凭什么留住游客?”“不过是流量泡沫,撑不过三个月”......如今,距离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POPLAND)2023年9月开园已过去两年,这个占地仅4万平方米的“轻量级乐园”不仅未如质疑者所言“昙花一现”,反而成为北京朝阳公园的“文旅新锚点”,甚至跻身东南亚游客入境游的必选清单。

这场潮玩IP与文旅场景的碰撞,并非偶然的“跨界试水”,而是泡泡玛特基于IP产业链延伸、商业模式破局的战略布局。深入拆解其建设逻辑、体验设计与行业启示,不仅能看懂泡泡玛特的“乐园野心”,更能触摸到文旅行业“轻量化、强IP、重体验”的新趋势。

01/建设动机,不止于“开乐园”,更是IP生态的深层破局

泡泡玛特选择入局主题乐园,本质是在潮玩行业增长放缓、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IP价值最大化”与“商业模式多元化”的双重探索。其背后的四大核心动机,都指向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痛点。

1.从“收藏IP”到“体验IP”,填补情感连接的“线下空白”

历经十余年发展,泡泡玛特已构建起覆盖设计、生产、销售的潮玩全产业链,旗下MOLLY、LABUBU、DIMOO等IP通过盲盒、手办等载体,成为千万粉丝的“私人藏品”。但线上收藏的“距离感”与“静态感”,始终是IP情感连接的短板,粉丝只能通过屏幕欣赏IP形象,却无法真正“走进”IP的世界。

主题乐园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线下空间能提供线上无法复制的“文化包裹感”,当粉丝站在7米高的MOLLY巨型雕塑前,触摸其标志性的金发与傲娇表情;当在“心愿之旅”沉浸式体验中,跟着MOLLY、DIMOO一起“制作玩具大耳朵喵”......IP不再是橱窗里的手办,而是能互动、有故事的“伙伴”。这种“实体化、场景化”的体验,让IP与粉丝的情感连接从“收藏行为”升级为“共同记忆”,也让IP价值从“商品属性”延伸至“文化属性”。

2.破解盈利焦虑,寻找“盲盒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2年,泡泡玛特净利润增速降至44.3%,这一数据背后,是潮玩行业“盲盒依赖症”的集体困境:过度依赖盲盒销售,产品结构单一,且面临“审美疲劳”与“竞品分流”的双重压力。此时,主题乐园成为其破局的关键抓手。

与盲盒“一次性消费”不同,主题乐园是“复合型消费场景”,门票是基础收入,而IP限定周边、主题餐饮、互动体验则是“利润增量池”。据乐园开业初期数据,其限定周边复购率达35%,不少粉丝为集齐“乐园限定冰箱贴盲盒”多次入园;主题餐厅的Labubu造型甜品、SKULLPANDA主题饮品,客单价较普通餐饮高出40%,却仍供不应求。这种“门票+二次消费”的模式,不仅拓宽了收入来源,更降低了对盲盒销售的依赖,为企业构建起更抗风险的盈利模型。

3.打造“品牌朝圣地”:拒绝“对标迪士尼”,聚焦“碎片化休闲”

当市场将泡泡玛特乐园与迪士尼、环球影城对比时,其早已明确差异化定位:不做“需要规划假期的大型度假区”,而是做“城市中心的精神休憩站”。这种定位的灵感,源自日本“小而美”的IP场景化案例——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与吉卜力三鹰之森美术馆。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将甜品IP与观光、体验结合,成为北海道的“必打卡地”;吉卜力三鹰之森美术馆,以动画IP为核心,用沉浸式场景吸引全球粉丝,却无需庞大的占地面积与设备投入。

泡泡玛特将乐园选址在北京朝阳公园内,占地仅4万平方米,正是精准契合现代都市人的“碎片化休闲需求”,即无需提前订酒店、规划行程,周末下午下班后、午休间隙,甚至路过时都能入园逛上1-3小时;买一个限定挂件、看一场“精灵狂欢派对”演出、在湖滨区拍一组DIMOO主题照片,就能满足“短时间、轻成本”的休闲需求。这种“触手可及”的体验,让乐园成为泡泡玛特粉丝的“精神图腾”,也成为城市文旅的“轻量级补充”。

4.借文旅出海,让潮玩IP成为“文化输出载体”

意外的是,泡泡玛特乐园开业后,迅速成为东南亚游客入境游的“新宠”。泰国、马来西亚等旅游团甚至专门将其加入“北京一日游”行程。这背后,是泡泡玛特此前通过海外门店、跨境电商积累的IP认知度,而乐园则成为“IP文化输出”的实体窗口。

对东南亚游客而言,MOLLY、LABUBU不再是电商平台上的“陌生玩偶”,而是能互动、能体验的“中国潮玩文化符号”。不少东南亚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乐园体验后,带动当地泡泡玛特门店的销售额增长。这种“文旅体验→社交传播→商品消费”的联动,让泡泡玛特的IP出海从“商品输出”升级为“文化体验输出”,也为中国潮玩IP的国际化开辟了新路径。

02/乐园特色:以“分层体验”为核心,打造“小而精”的IP沉浸场

不同于传统主题乐园“靠大型设备吸引游客”的逻辑,泡泡玛特乐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围绕IP构建的“分层体验体系”。从视觉冲击到情感共鸣,再到技术互动,每一层设计都精准击中“粉丝需求”与“休闲需求”,最终形成“无大型设备,却能高粘性”的独特体验。

1.定位“轻量级城市乐园”,把“微度假”搬进城市中心

“轻量级”是泡泡玛特乐园的第一标签,也是其最核心的特色之一。这种“轻”体现在三个维度:

  • 空间轻:占地4万平方米,仅为上海迪士尼乐园的1/40,无需“暴走”即可逛完所有区域;
  • 时间轻:平均体验时长1-3小时,无需占用完整的一天假期,契合“碎片化休闲”;
  • 成本轻:门票价格低于100元,二次消费以“小而美”的周边、餐饮为主,无高额消费压力。

这种定位,精准切中了两类人群的需求。一是“粉丝群体”,可随时入园“打卡新活动、买限定周边”;二是“亲子家庭”与“普通游客”,将乐园作为朝阳公园休闲的“补充项目”,逛公园时顺路入园,陪孩子玩一会儿无动力沙坑、坐几次旋转木马,再拍一组主题照片,轻松又惬意。这种“不沉重、不复杂”的体验,让乐园摆脱了“主题乐园必须耗神费力”的刻板印象,成为城市文旅的“轻骑兵”。

2.构建“三层体验结构”,从“看”到“玩”,再到“联动”

泡泡玛特乐园总经理胡健提出的“三层体验结构”,是其体验设计的核心逻辑,每一层都围绕IP展开,层层递。

第一层:硬质景观——打造“IP视觉锚点”

乐园分为四大核心区域:泡泡街、森林区、城堡区、湖滨区,每个区域都以IP为核心设计视觉符号,让游客“一步一景,步步见IP”。

泡泡街以MOLLY为主题,街道两侧是潮玩快闪店、IP主题涂鸦墙,甚至路灯都设计成MOLLY的标志性发型;

(泡泡街)

森林区融入LABUBU的“自然属性”,用绿植打造LABUBU造型的雕塑,林间小路旁散落着“精灵小屋”,仿佛走进LABUBU的森林世界;

(森林区)

城堡区DIMOO主题的白色城堡,是乐园的“打卡C位”,城堡前的广场定期举办“POPLAND欢聚盛会”,DIMOO、MOLLY等IP角色会集体亮相演出;

(MOLLY的城堡)

湖滨区傍晚时分,湖面会播放SKULLPANDA主题的灯光秀,光影与IP形象结合,成为游客拍照的“必选项”。

(湖滨区)

这些硬质景观不只是“装饰”,更是“IP记忆点”。游客看到白色城堡,就会想起DIMOO;看到森林雕塑,就会联想到LABUBU,这种“视觉与IP的强绑定”,让乐园成为IP的“实体展览馆”。

第二层:沉浸感互动——让IP“活”起来

如果说硬质景观是“静态展示”,那么沉浸感互动就是“动态叙事”。乐园通过“演出+角色互动”,让IP有了“性格”与“故事”。

“心愿之旅”是乐园最受欢迎的室内沉浸式体验项目,全程20分钟,游客坐在“玩具工厂”主题的座位上,通过光影、音效与演员互动,跟随MOLLY、DIMOO、LABUBU一起“解决玩具制作的难题”。过程中,演员扮演的IP角色会走到游客身边,递上“玩具零件”(小礼品),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乐园每天固定时段安排角色见面会,MOLLY、LABUBU等IP会以“拟人化形象”与游客互动,不是简单的合影,而是有剧情的小互动,比如MOLLY会“傲娇地”问游客“我的新发型好看吗?”,LABUBU会“害羞地”递上小贴纸,这种“有性格的互动”,让IP形象更立体。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里的LABUBU(图源小红书@泡泡范儿)

这些互动设计的核心,是让游客“走进IP故事”,而非“观看IP故事”。当游客参与到“心愿之旅”的剧情中,就会对MOLLY、DIMOO产生更深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共鸣”远比单纯的视觉冲击更持久。

第三层:创新互动技术——打通“线上线下联动”

为了提升年轻游客的粘性,乐园引入AR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互动体验。

游客下载泡泡玛特APP后,在乐园内扫描特定景观(如MOLLY雕塑、城堡墙面),就能触发AR任务,如“帮DIMOO寻找丢失的精灵”,通过APP指引在园区内找到“隐藏线索”,完成任务后可获得“虚拟勋章”,积累勋章可兑换限定周边的折扣券,或解锁线上专属的IP表情包。

这种技术互动,不仅增加了乐园的“探索感”,还打通了“线下体验”与“线上留存”,而游客离园后,仍可通过APP使用“虚拟勋章”或“表情包”,持续与IP互动,形成“入园体验→线上留存→复购转化”的闭环。

3.聚焦“亲子+社交”:兼顾“粉丝需求”与“大众需求”

乐园没有陷入“只服务粉丝”的误区,而是通过“亲子友好设计”与“社交打卡场景”,拓宽受众范围。

亲子友好设计:设置无动力设施区,包括环保沙坑、适合3-12岁儿童的滑梯组合、林下游乐区,以及“无限次乘坐”的旋转木马(家长可陪同);同时配备母婴室(提供温奶器、婴儿护理台)、婴儿车无障碍通道,解决亲子家庭的“后顾之忧”。不少家长表示,“带孩子逛朝阳公园时,顺便去泡泡玛特乐园玩一会儿,孩子能开心半天,我们也能拍拍照,很方便”。

社交打卡场景:园内遍布“高颜值打卡点”,如城堡区的DIMOO巨型玩偶、湖滨区的灯光秀、泡泡街的MOLLY涂鸦墙,这些地方非常适合拍照分享。据泡泡玛特官方2025年8月披露,乐园开业以来,相关话题泡泡玛特乐园打卡的播放量超5亿,其中70%的内容来自非粉丝用户,这些“社交传播”成为乐园的“免费流量入口”。

03/行业启示:泡泡玛特的“小乐园”,照见文旅行业的“新方向”

泡泡玛特乐园的实践,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给深陷“大投入、高风险、重设备”困境的主题乐园行业,提供了三大关键启示。

启示一:IP是“流量入口”,体验是“留存关键”

传统主题乐园常陷入“重设备、轻内容”的误区,人们往往认为只要有过山车、摩天轮等大型设备,就能吸引游客。但泡泡玛特的案例证明,在文旅消费升级的时代,IP才是“流量入口”,而沉浸式体验才是“留存关键”。

泡泡玛特的IP为乐园带来了“天然流量”,如开业初期,70%的游客是IP粉丝,这些粉丝自带“高粘性、高消费意愿”的属性;但真正让游客“复购”的,是沉浸式体验。据乐园官方2025年8月披露数据,开业一年后,游客复购率达25%,其中80%的复购原因是“想体验新的互动活动”或“买新的限定周边”。

对缺乏强IP的传统乐园而言,这一启示尤为重要,不是必须打造“自有IP”,而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IP”,并通过体验设计让IP“活”起来。比如某传统乐园可与本土动漫IP合作,打造“动漫主题区”,设计沉浸式演出与互动场景,让游客从“玩设备”升级为“体验IP故事”,从而提升留存率。

(图片:IP主题乐园丨来源:网络公开)

启示二:“轻量化开发”是中小型乐园的“破局之路”

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大型乐园动辄数百亿投资,回收周期长达10-20年,对多数企业而言门槛过高。而泡泡玛特乐园的“轻量化开发模式”,为中小型乐园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低投入:利用城市现有公共空间(如朝阳公园),无需大规模土建,主要投入集中在IP景观制作、互动设备与技术开发,整体投入远低于大型乐园;

低风险:“小而精”的模式意味着“试错成本低”,若某类互动活动不受欢迎,可快速调整;若市场反馈好,可逐步推进二期建设(泡泡玛特已与朝阳文旅集团签订二期合作协议);

易复制:这种模式不依赖“特定地理资源”(如滨海、山地),只要找到合适的城市公园或商业空间,就能快速落地。比如泡泡玛特计划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复制该模式,通过“轻资产合作”(与当地公园或文旅集团合作)降低扩张成本。

对文旅行业而言,“轻量化开发”不仅能降低投资风险,还能更好地适配“城市更新”的需求,将闲置的城市空间(如旧厂房、公园闲置区域)改造为“轻量级乐园”,既能激活存量资源,又能为城市增添文旅新场景,实现“双赢”。

启示三:“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场景重构”

泡泡玛特与朝阳公园的合作,是“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不是将“乐园”搬进“公园”,而是通过IP重构公园的“消费场景”。

此前,朝阳公园的核心功能是“休闲健身”,收入主要依赖门票与场地租赁,缺乏“高附加值的文旅消费场景”;引入泡泡玛特乐园后,公园变成了“休闲+文旅+消费”的复合型空间。游客来公园,不仅能散步、健身,还能逛乐园、买周边、吃主题餐饮,公园的收入结构更丰富,吸引力也更强。据2025年朝阳公园年度报告显示,乐园开业后,朝阳公园的周末客流量增长了15%,其中“为乐园而来”的游客占比达30%。

这一案例证明,“文旅融合”的核心是“场景重构”。不是将不同业态简单叠加,而是找到“IP、空间、消费”的结合点,打造“1+1>2”的新场景。比如传统古镇可引入文创IP,打造“IP主题的民宿、手作体验店”;城市商业街可引入动漫IP,设计“沉浸式演出+限定零售”的场景,让文旅消费从“一次性观光”升级为“多次性体验”。

04/挑战与展望:泡泡玛特的“乐园梦”,还需跨越哪些坎?

尽管泡泡玛特乐园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要实现“规模化复制”与“长期发展”,仍需面对三大挑战:

挑战一:IP内容深度不足,需从“形象IP”升级为“故事IP”

相较于迪士尼(有完整的电影故事线)、吉卜力(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泡泡玛特的IP仍停留在“形象IP”阶段,缺乏完整的故事体系与文化内核。目前乐园的互动活动,多围绕“简单剧情”展开,若长期缺乏新的故事内容,游客易产生“审美疲劳”。

未来,泡泡玛特需加强IP故事创作,如推出IP动画短片(可在乐园内播放)、打造IP专属的“世界观”(如MOLLY的“魔法王国”、LABUBU的“森林奇遇”),让IP从“好看的形象”升级为“有故事的符号”,从而支撑更丰富的体验设计。

挑战二:受众破圈难度大,需吸引“非粉丝游客”

目前乐园的核心受众仍是“IP粉丝”与“亲子家庭”,对“非粉丝游客”的吸引力有限,而且不少非粉丝游客表示,“虽然觉得园区好看,但看不懂IP的意义,体验感会打折扣”。

要破圈,需推出“非粉丝友好”的体验项目,如打造“潮玩文化展”,介绍潮玩的设计理念与发展历程,让非粉丝了解IP背后的文化;或推出“通用型互动活动”,如“IP主题手工坊”(制作简单的MOLLY造型手作),无需了解IP背景也能参与,从而降低非粉丝的“体验门槛”。

挑战三:规模化复制需“因地制宜”,避免“千园一面”

泡泡玛特计划将乐园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但不同城市的IP认知度、消费习惯差异较大,如在成都、重庆等“潮玩氛围浓厚”的城市,复制模式可能更易成功;但在IP认知度较低的城市,需调整推广策略(如先通过快闪活动普及IP,再落地乐园)。

若盲目复制“北京模式”,可能导致“千园一面”,失去吸引力。未来,泡泡玛特需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调整IP组合与体验设计,如在西安,可结合当地文化,推出“MOLLY唐风造型”的专属体验;在上海,可增加“二次元互动”项目,契合当地年轻群体的需求。

尽管挑战存在,但泡泡玛特的“乐园探索”已展现出明确的未来方向,且二期项目将与朝阳文旅集团合作下,增加IP故事线的新区域,并引入VR技术提升沉浸感;同时计划在东南亚探索“小型IP体验店+乐园”的组合模式,进一步推动IP文化输出。

05/结语:潮玩IP+文旅,一场“小而美”的行业革命

回望泡泡玛特乐园的两年历程,它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个成功的文旅项目”,更在于它为主题乐园行业提供了一种“新可能”:不需要数百亿投资,不需要大型游乐设备,只要抓住“IP核心”与“体验本质”,就能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文旅产品。

在文旅消费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升级的今天,“大而全”的传统乐园已不再是唯一选择,“小而精、强IP、重体验”的轻量化模式,或许会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泡泡玛特的探索,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文旅行业的“湖面”,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IP场景化”“轻量化开发”,这场由潮玩IP引发的文旅变革,才刚刚开始。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泡泡玛特式”的探索,无论是潮玩IP、文创IP,还是本土文化IP,只要能真正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就能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之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青山艺术生活季启幕,解...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方舒 9月27日,中国体育彩票2025年浙江省百村万帐活动(余杭·青山村)开...
刚毕业的AI博士,滞销了 AI博士,远没有外界想象中风光。毕业即享百万年薪的传奇,仅属于金字塔尖的一小撮人。绝大多数普通AI博...
新加坡亲子活动安排参考:动物园... 在东南亚众多旅游目的地里,新加坡一直是家庭出游的首选。除了安全、交通便利之外,这里还有许多适合孩子们...
湖北随州千年银杏谷游人享秋日乐... 9月27日,在湖北随州千年银杏谷,“季节性打卡点”已成为“四季旅游目的地”。林间光影流转,游客穿梭于...
原创 【... 中秋遇上国庆,8天超长假期即将开启。你是否已经规划好出行路线?交通运输部最新发布《2025年中秋、国...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夜景迷人 2025年9月27日,河南洛阳,夜幕降临,龙门石窟景区灯光璀璨,夜景迷人,吸引众多游客感受千年石刻造...
酒瘾再大也得戒!医生再三苦劝:... 很多人对喝酒的态度很随意,觉得少量没什么,甚至有人还坚信酒能活血、能暖身,久而久之把喝酒当成一种日常...
50岁以后,适当多吃碳水有好处...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主食可以说每天都少不了,但是有些朋友为了减肥、控血糖,选择不吃主食...
原创 林... 【国乒动态】林高远缺席成都混团世界杯引热议 球迷质疑自愿退出说法背后隐情 据《中国体育报》等多家权威...
按次付费的“三元健身房”是门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 (ID:titansportsindustry),作者:槑 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