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减重难”:GLP-1 类药物之后,肥胖治疗还有这些新方向
创始人
2025-09-28 16:43:27
0

体内CAR疗法-全球研究与发展格局(2025)免费领取!

摘要: 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约 6.5 亿,还会引发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过去,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效果有限且易反弹,减重手术虽效果好却难以普及。如今,随着对肠 - 胰激素调节体重机制的深入研究,肥胖治疗进入新阶段。以 GLP-1 受体激动剂为基础的多款新药涌现,部分药物减重效果接近减重手术,还能改善代谢指标。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新型肥胖治疗药物的研发进展、效果与挑战。

一、肥胖治疗的现状与困境

肥胖是全球高发的慢性疾病,全球约有 6.5 亿人受其困扰,它会显著增加患 2 型糖尿病(T2D)、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在过去,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行为调整)是肥胖管理的基础,但其减重效果有限,即使是高强度干预,平均减重也仅能达到 10%,且 5 年内 80% 的减重成果可能反弹。这主要是因为大幅减重后,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食欲反而增加,背后还涉及食欲促进信号增强、食欲抑制信号减弱等生理机制。

减重手术虽能实现 25%-30% 的平均减重,且效果持久,却因手术风险、费用较高以及人们对手术的顾虑,无法在人群中大规模推广。

此前获批的GLP-1 受体激动剂(如每周注射一次的司美格鲁肽 2.4mg),能通过抑制食欲实现 15%-17% 的平均减重,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但与减重手术效果仍有差距,且目前多为注射剂型,部分患者接受度不高。

二、新型肥胖治疗药物管线:从单药到联合

随着对肠 - 胰激素(如 GLP-1、GIP、胰高血糖素、胰淀素等)调节食欲和血糖机制的深入研究,多款新型肥胖治疗药物进入临床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口服 GLP-1 受体激动剂

为解决注射剂型的不便,科研人员研发出口服 GLP-1 受体激动剂。其中,口服司美格鲁肽 50mg已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OASIS-1),在无 2 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中,结合中等强度生活方式干预,68 周内平均减重 17.4%,而安慰剂组仅减重 1.8%,同时还能改善血压、血脂等心血管风险指标(表 2)。另一款口服药物奥福格列肽,无需空腹服用,便利性更高,II 期临床试验显示,36 周内最高可实现 14.7% 的减重(表 2)。

(二)肠 - 胰激素联合激动剂

双受体激动剂

替尔泊肽(GLP-1/GIP 双受体激动剂):已获美国 FDA 和欧洲 EMA 批准用于肥胖治疗,III 期临床试验(SURMOUNT-1)显示,无 2 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 72 周内平均减重 16%-22.5%,部分患者甚至能维持减重效果不反弹(图 3)。对于合并 2 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也能实现 15.7% 的平均减重,同时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表 3)。

卡格列肽/司美格鲁肽复方制剂(GLP-1/胰淀素双受体激动剂):II 期临床试验显示,肥胖人群 20 周内平均减重 17.1%,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司美格鲁肽(表 2)。

苏沃杜肽、马祖杜肽(GLP-1 / 胰高血糖素双受体激动剂):苏沃杜肽 II 期临床试验中,肥胖人群 46 周内最高减重 18.7%;马祖杜肽在我国肥胖人群中的 II 期试验显示,24 周内最高减重 11.3%,更高剂量(9mg)的试验还在进行中(表 1、表 2)。

三受体激动剂瑞他鲁肽(GLP-1/GIP/ 胰高血糖素三受体激动剂)是目前减重效果最显著的在研药物之一,II 期临床试验中,无 2 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 48 周内平均减重最高达 24.2%,接近减重手术效果,同时还能改善血脂和血压(表 2、图 3)。

(三)非肠 - 胰激素类药物

比马鲁单抗是一类新型药物,通过阻断激活素 II 型受体促进骨骼肌生长,在 II 期临床试验中,合并 2 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 48 周内脂肪量减少 20.5%,同时增加 3.6% 的肌肉量,避免了减重过程中肌肉流失的问题(表 3)。

表1 未来肥胖治疗药物管线

表 2 无 2 型糖尿病人群中肥胖治疗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表3. 2型糖尿病患者管道分子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图 1 用于肥胖治疗管线的肠道激素分泌及主要作用

图 1 内容:展示了胰高血糖素(胰腺分泌)、GIP(十二指肠分泌)、胰淀素(胰腺分泌)、GLP-1(回肠分泌)、PYY(回肠分泌)等肠道激素的分泌部位及主要作用,如调节血糖、食欲等

图2 以 GLP-1 为基础的肠道激素类肥胖治疗药物管线

图 2 内容:呈现了 GLP-1 激动剂(注射型、口服型)、GLP-1+GIP 激动剂、GLP-1 + 胰淀素激动剂、GLP-1 + 胰高血糖素激动剂、三受体激动剂等各类药物的研发阶段和相关企业

图3 无糖尿病人群中肥胖治疗药物的减重效果

图 3 内容:A 图为平均减重百分比,B 图为实现≥10% 减重的人群比例,C 图为实现≥15% 减重的人群比例,展示了不同药物的减重效果差异

三、新型药物的临床意义与挑战(一)临床意义

减重效果逼近手术:多款新型药物(如瑞他鲁肽、替尔泊肽)的减重效果已达到 20% 以上,接近减重手术,为无法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改善并发症:这些药物不仅能减重,还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脂、血压,对 2 型糖尿病、MASLD 等并发症有治疗作用。例如,替尔泊肽能减少 40%-47% 的肝脏脂肪含量。

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不同机制的药物(如 GLP-1 类、肌肉保护类)可根据患者的合并症、偏好(口服或注射)等因素选择,实现个体化治疗。

(二)面临挑战

不良反应:多数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部分药物(如 GLP-1/胰高血糖素双受体激动剂)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率较高(20%-30%)。

长期安全性未知:目前多数临床试验随访时间较短(1-2 年),药物长期使用的心血管安全性、对骨骼健康的影响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可及性与成本:新型药物价格较高,未来如何通过医保覆盖、技术迭代降低成本,确保更多患者获得治疗,是重要挑战。

四、总结

肥胖治疗已进入 “多药物、多机制” 的新时代,以肠 - 胰激素联合激动剂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在减重效果和并发症改善上取得重大突破,部分药物效果已逼近减重手术。未来,随着更多 III 期临床试验完成、长期安全性数据公布以及药物可及性提升,肥胖管理将实现从 “基础干预” 到 “精准治疗” 的转变,为全球 6.5 亿肥胖人群带来新希望。但同时,也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长期安全性和成本问题,推动肥胖治疗向更安全、有效、可及的方向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节气养生智慧 | 秋季胃痛、便... 秋季胃痛、便秘的成因 与饮食药膳调理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易受“燥邪”与“寒邪”侵袭,...
市文旅局召开全域兰州大景区联席... 9月27日上午,为认真贯彻全域兰州大景区理念、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的总体要求,迅速落实国家、省...
旅行同意书公证需要多久 无论是为孩子安排海外夏令营,还是计划家庭出境旅行,当未成年人需要单独或由单方监护人陪同出行时,一份经...
“黄河怒吼 薪火征程”第三届红... 9月27日,“黄河怒吼 薪火征程”第三届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交流会主题活动在陕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举行。 ...
“生态徒步+民俗互动”释放文旅... 央视网消息:国庆假期前夕,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已迎来大批客流。当地通过构建“白天生态徒步、夜...
哈尔滨公安两节出行攻略上线,这... 民主与法制讯(记者王立三 □孙大连)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将至,探亲、旅游出行需求高度集中,恰逢秋...
准格尔大河集 准超Bá·金秋文... 秋意渐浓,热情不减。当您计划踏上准格尔旗的金秋之旅,憧憬着黄河大峡谷的壮阔、准格尔召的古韵、神泉景区...
夏令营:迷彩时光里的并肩与蜕变 暮色漫过营地时,战术训练仍在继续。模拟障碍跑中,有人被高板墙难住,几次攀爬都滑下来,身后立刻传来此起...
山东济南:植物园花境展园开园 9月28日,游客在济南植物园花境展园内参观。当日,2025年山东省园林绿化行业花艺环境营造职业技能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