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胃痛、便秘的成因
与饮食药膳调理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易受“燥邪”与“寒邪”侵袭,脾胃功能、肠道传导功能易出现紊乱,进而引发胃痛、便秘等不适。从中医理论来看,二者虽症状不同,但均与秋季时令特点密切相关,可通过饮食调整与药膳调理改善,实现“天人相应”的养生目标。
一、秋季胃痛:多因“燥伤胃阴”“寒邪犯胃”,饮食宜“润”宜“温”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腐熟,喜润恶燥、喜温恶寒。秋季燥邪当令,易耗伤胃中津液,导致“胃阴不足”;同时,深秋气温骤降,若不注意保暖或过食生冷,寒邪易直中胃腑,引发“寒邪犯胃”,二者均会诱发或加重胃痛。
(一)常见成因
1. 燥伤胃阴:秋季空气湿度低,燥邪侵袭人体,耗伤胃内阴液,导致胃黏膜失于濡养,出现胃痛隐隐、口干咽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症状,尤其多见于本身阴虚体质或常吃辛辣、油炸食物者。
2. 寒邪犯胃:秋季昼夜温差大,若腹部受凉,或过量食用螃蟹、冰镇水果等生冷食物,寒邪会阻滞胃的气机,导致胃气不畅、不通则痛,表现为胃痛剧烈、遇温则缓、伴有恶心、喜按腹部等。
(二)饮食与药膳调理
1. 饮食原则:忌燥忌寒,护胃阴、温胃气
- 宜吃温润、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山药、胡萝卜等,既能滋养胃阴,又能健脾暖胃;可适量吃秋季应季的温和水果,如苹果(蒸熟更佳)、葡萄、木瓜,避免柿子、梨等过凉水果直接生食。
- 忌吃三类食物:①辛辣燥热类(辣椒、生姜、花椒),以免加重胃阴耗损;②生冷寒凉类(冰饮、生鱼片、未煮熟的螃蟹),防止寒邪伤胃;③油腻难消化类(炸鸡、肥肉),避免增加胃的运化负担。
2. 对症药膳推荐
- 胃阴不足型胃痛:沙参麦冬粥
材料:北沙参15g、麦冬10g、粳米50g、冰糖少许。
做法:先将北沙参、麦冬加水煎煮30分钟,取药汁与粳米同煮成粥,出锅前加冰糖调味。
功效:北沙参、麦冬能养阴润燥、生津益胃,粳米健脾养胃,适合秋季因燥邪伤阴导致的胃痛、口干。
- 寒邪犯胃型胃痛:生姜红枣羊肉粥
材料:生姜5片、红枣5颗、羊肉末50g、粳米50g。
做法:生姜切丝,与红枣、羊肉末、粳米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水熬煮成粥,可加少许盐调味。
功效:生姜温胃散寒,羊肉温中补虚,红枣补中益气,能驱散胃中寒邪,缓解受凉或吃生冷食物后引发的胃痛。
二、秋季便秘:多因“秋燥伤津”“肺失宣降”,饮食宜“润”宜“通”
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秋季燥邪易伤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会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同时,燥邪耗伤肠道津液,导致“肠燥津亏”,粪便失于濡润而干结难排,形成秋季常见的“燥秘”。
(一)常见成因
1. 肠燥津亏:秋季燥邪侵袭人体,首先耗伤体表津液,进而影响肠道津液分泌,导致肠道干涩、粪便干结,表现为大便干结如羊粪、排便费力、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多见于饮水不足、喜食精细食物者。
2. 肺失宣降:肺主通调水道,若秋季肺被燥邪所伤,宣降功能失调,不能将津液正常输送至大肠,会加重肠道津亏;同时,肺气虚者推动无力,也会导致排便不畅,常伴有咳嗽少痰、气短乏力等症状。
(二)饮食与药膳调理
1. 饮食原则:滋阴润燥、润肠通便,忌燥忌滞
- 宜吃富含津液、膳食纤维的食物:①滋阴润燥类(银耳、百合、蜂蜜、黑芝麻),能补充肠道津液;②高纤维类(芹菜、菠菜、燕麦、秋梨),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
- 忌吃两类食物:①辛辣刺激类(辣椒、大蒜、烈酒),会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肠燥;②精细少渣类(白米饭、白面包、糕点),膳食纤维不足易导致粪便停留肠道时间过长,加重便秘。
2. 对症药膳推荐
- 肠燥津亏型便秘:银耳百合莲子羹
材料:干银耳10g、干百合10g、莲子15g、冰糖少许、蜂蜜1勺(可选)。
做法:银耳泡发后去蒂撕成小朵,与百合、莲子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至银耳出胶、莲子软烂,加冰糖调味,放温后可加蜂蜜增润。
功效:银耳滋阴润燥、百合润肺生津、莲子健脾固肠,三者搭配能补充肠道津液,软化粪便,适合秋季燥秘。
- 肺气虚型便秘:杏仁芝麻糊
材料:南杏仁15g(去皮)、黑芝麻20g、粳米30g、蜂蜜少许。
做法:将南杏仁、黑芝麻、粳米分别炒熟,放入破壁机中打成粉末;取30g粉末加温水调成糊状,煮沸后关火,放温后加蜂蜜调味。
功效:南杏仁能润肺下气、润肠通便,黑芝麻补肝肾、润肠道,粳米健脾益气,适合秋季因肺气虚、肠燥导致的排便无力、大便干结。
三、秋季脾胃肠道养护:兼顾“润燥”与“保暖”,顺应时节更健康
秋季调理胃痛、便秘,核心是顺应“燥”与“寒”的时令特点:一方面通过温润饮食、滋阴药膳补充津液,对抗燥邪;另一方面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防止寒邪伤胃。此外,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分钟、晨起喝一杯温蜂蜜水,也能辅助改善胃肠功能,减少秋季胃肠不适,实现“秋冬养阴”的养生目标。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