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健康管理师朋友聊天,她提到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一位11岁的小朋友,最近两周总是烦躁不安、易怒,还变得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他的妈妈见状,便带他去当地医院身心科做了检查,结果被诊断为“疑似抑郁” 。
这位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无缘无故就“疑似抑郁”了,于是便来向朋友求助。
朋友经过全面的排查后发现,孩子每天喝七八罐可乐,而这竟是他有抑郁倾向的一个危险因素。
听到这里,我瞬间就明白了。可乐虽有“快乐水”之称,但它其实属于“促炎食物”,喝太多会引发或者加重抑郁症。
“促炎食物”是抑郁症的祸根
啥是促炎食物?顾名思义,就是让人体处于“发炎”状态的食物。
中国一项纳入1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那些总吃促炎食物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增加了25%,痛苦指数增加了85%。
还有研究发现,膳食炎症指数(评估饮食致炎可能性的重要指标)每增加一个单位,抑郁症症状就会增加6%。
那么,促炎食物为什么会让人越来越抑郁?专家们分析与下面这2点有关:
1.激活了大脑炎症反应
认真上过生物课的朋友应该知道,免疫系统是人体“自卫队”,当细菌、病毒、促炎食物等“外来者”入侵人体时,它会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慢性释放被免疫学界称作炎症介质的物质,这些细胞和小小的化学炸弹,在消灭异己的同时,也会破坏血脑屏障的功能。
血脑屏障是啥?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由无数细胞紧密连接形成的一道“墙”,可以阻止大部分有害物质由血液进入大脑。
但当体内炎症介质增多时,会导致这些细胞间的连接变松动,炎症介质便可趁机溜入大脑,激活大脑内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而抑郁症就是其中一种。
不仅如此,炎症介质的增多还会使大脑中可用的多巴胺减少。
要知道,多巴胺可是重要的“情绪调节剂”之一,当它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我们就可能出现没有精神头、缺乏愉悦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抑郁症。
2.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
我们的肠道居住着数万亿的细菌,按照功能可以将它们分为有益菌、条件致病菌、致病菌三类。
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而促炎食物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通过脑-肠轴影响大脑的功能,进而影响情绪、中枢神经系统感知,让抑郁症找上门来。
除了抑郁症外,还有很多研究发现,总吃促炎饮食可增加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痴呆等疾病的风险。
饮食中的“促炎食物”和“抗炎食物”
既然知道了促炎食物可引发或者加剧抑郁症,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日常吃的哪些食物属于“促炎食物”呢?
发表在《Psychology Toda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整理了促炎食物和抗炎食物排行榜,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促炎食物Top5:
● 高糖食物:糖果、冰淇淋、甜甜圈、可乐等饮料
● 精制碳水化合物:面包、意大利面、汉堡胚等
● 加工肉类:香肠、腊肉、肉干、培根等
● 富含反式脂肪的食物:薯条等油炸食物、烧烤、蛋糕等
● 酒精: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等
观察上面罗列的食物可以发现,大多数促炎食物都是不健康饮食,包括我们常说的“垃圾食品”,这些食物偶尔吃一次没啥大事,但如果你与西方人的饮食模式差不多,每天吃的都是高糖、高脂等食物,则会越吃越emo。
抗炎食物Top5:
● 新鲜蔬菜:芦笋、西兰花、菠菜、羽衣甘蓝等
●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全谷物、薯类、豆类等
● 鱼类:鲑鱼、沙丁鱼、鳕鱼等
●浆果:草莓、覆盆子、蓝莓等
● 酸奶、奶酪等奶制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饮食虽然能帮我们对抗炎症,但应该建立在饮食均衡的基础之上。
尽管合理的饮食能我们对抗炎症、改善情绪,但绝不能替代专业的医学治疗。在此提醒大家:药物仍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健康的膳食应作为有益的辅助支持。
国庆佳节将至,面对丰盛的筵席,我们除了关注“胖三斤”的困扰,更需留意美食背后可能加剧抑郁的风险。建议您在日常三餐中,有意识地多选择有助于抵抗抑郁的食物,远离那些可能加重症状的选择。
希望这份“食疗”指南能助您通过均衡饮食,为情绪健康加分,度过一个身心愉悦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