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闹钟没响,手机屏幕先亮了——河南上班族小林周末醒来的第一个动作,不是揉眼睛,而是摸索着解锁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划了十分钟,热搜、短视频翻了个遍,眼睛还没完全睁开,手指已经熟练点开了外卖软件。满屏的麻辣烫、轻食、炸鸡晃得人眼晕,他手指上滑下滑纠结了半小时,最后还是点了上周吃过的那家牛肉面——不是没选择,是实在提不起劲儿尝试新的,“反正都差不多,选老样子省事儿”。
这样的日常切片,正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重复。他们被职业倦怠悄悄裹住,既没有大声哭喊,也没有剧烈崩溃,就像一台断电的机器,站在琳琅满目的“快乐选项”前,却怎么也拿不起任何一件。据《2024年中国职场人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25至35岁职场群体的职业疲惫自评率,较疫情前上升了21个百分点;北京安定医院的临床观察也发现,18至30岁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就诊的年轻人数量显著增加,医生常用“快感缺失”描述这种状态。这不是矫情,而是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机制逐渐迟钝——曾经让人心动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