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敦煌,你肯定想到飞天壁画,或者藏经洞里的经书。但这本《大敦煌》,完全不是这回事。它不钻洞窟,反而退后了一大步——退到三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用镜头把整个敦煌地区当做一个活体来观察。
作者孙志军这人有点意思。在敦煌研究院当了四十年摄影师,别人盯着壁画临摹,他却骑着骆驼往沙漠深处跑。这本书就是他攒了半辈子的成果:不是艺术画册,更像一份地质标本、人文档案和田野调查的混合体。
书里看不到什么精修图。反而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画面:干涸的河床像老人手背的青筋,风蚀的雅丹地貌像被时间啃过的骨头,戈壁滩上偶见的野骆驼低头找草。还有现代村庄里,农民在烽火台遗址旁边收棉花。这些照片没什么“美感”,但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体温。
最颠覆的是视角。比如拍汉长城遗址,他不拍城墙雄姿,镜头偏要对准墙体裂缝里长出的蓟草。拍月牙泉,避开亭台楼阁,去拍水面映出的流云速度。这种拍法让人恍然大悟:敦煌不光是洞窟里那些静态艺术,更是风怎么吹、水怎么流、人怎么活着的动态现场。
书中穿插的文字也极克制。介绍某个唐代驿站遗址,就列三行字:海拔、距最近水源距离、现存夯土基座尺寸。不抒情,不考证,像给大地量体温填病历。但这种冷感反而让人震撼——原来文明这么脆弱,千年过去,就剩几组数字。
翻完整本书,会产生一种奇异的错觉:那些飞天壁画、彩塑佛像,忽然从神坛上走下来,踩进了戈壁的沙土里。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神作,而是这片土地长出来的必然结果。是这种极端环境,这种生死交替的节奏,催生了洞窟里那种绚烂又悲悯的表达。
现在讲敦煌总爱说“保护”。但这本书悄悄提出另一个思路:或许我们更该学会“倾听”。听风沙如何年复一年打磨山体,听有限的水源如何决定村庄聚散,听现代公路如何与古商道重叠。这些声音,才是敦煌真正的心跳。
合上书最深的感触是:我们太习惯把敦煌当博物馆了,而孙志军偏要让我们看见,它依然在呼吸。
上一篇:成都99元直达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