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被人欣赏。”
尤其对于孩子来说。
我们都说夸奖、赞美、鼓励,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到底什么是自信呢?
自信最重要的是接纳真实的自我,并不断确认自身感受和对自我的信任。
给孩子持续的正向反馈和确定感,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夸赞,也是孩子面对挫折和磨难的勇气。
1
多夸夸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努力可以是孩子具体的行为,但聪明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汇。
去夸赞孩子具体的可感知的可复制的行为,才能给孩子带来确定感并从中总结出方法论。
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第一轮测试:研究人员给学生做一项拼图测试,而后分别以不同方式告知测试结果。
第一组(称赞其智力):哇,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真聪明啊!
第二组(称赞其努力):哇,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第二轮测试是学生自主选择测试难度:一个是简单的任务;一个是非常困难的任务。
被称赞智力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被称赞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第三轮测验,是难度更大的任务。
两组学生都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第一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第二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努力。
第四轮测试,换成与第一轮难度相当的任务。
结果第一组孩子的分数,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概20%,
第二组孩子的分数,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30%左右。
德韦克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结论:
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关键是看,你是夸孩子聪明,还是夸孩子努力。
例如:
当孩子顺利学会骑车时,夸奖孩子手脚的配合、身体的平衡感、一次次的尝试,能教会孩子正确归因:我能成功,是我不断努力得来的。
当孩子做不到某事时,不要批评孩子蠢和笨,而是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没做到,是练习不够,是掌握不熟练,是关键点没看清……试试把障碍一一扫除,看能不能做到。
这能让孩子知道:
要关注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要勇于挑战,因为行为带来改变;
要直面失败,改变行为就能改变结果。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赞美他的认真、勤奋、坚持和努力,能让孩子在压力面前,从行动和心态上,变得越来越积极,从而解决学习没有动力的根本问题。
2
多夸夸孩子和自己比较的进步,
而不是和他人比较
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说的话潜台词是什么,他一听就明白。
有的父母夸孩子总拿孩子和他人比较,不管是“你比谁谁乖多了”还是“你看看谁谁多厉害”,都会让孩子养成一种心理:我一定要比别人好才叫好。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的孩子如果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就难以确定自己在人生中的坐标系。
其实,给孩子的夸奖和肯定,如果聚焦在他自己身上,让现在的他和过去的他进行比较,孩子会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
比如:
“今天起得真早,肯定不会手忙脚乱了,还能比昨天早到校。”
“单词背得熟,就不会像上次一样磕磕绊绊了。”
“以前你遇到这种大坑才不敢跳过去呢!”
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孩子才能确定自己每一步的努力都是有用的,能力也是能提升的,只是有的需要时间,有的需要具体行为。
3
用具体感受代替空洞的好坏评价
夸一个孩子画的画“真漂亮”,就不如夸夸画中具体的细节:
“这架飞机的线条非常流畅”
“这个紫色和蓝色的配色好高级呀”
当孩子确定你在认真对待他的“作品”时感受到的鼓励,比单纯的一句评价,更能让他开心,也更能让孩子确认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被看到和被指引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即便大人根本不懂画,也一定懂被人欣赏和夸赞的欣喜。
有句话说的好: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真诚的夸奖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只有父母发自内心的语言,才能让孩子从中获取能量,有勇气去面对挑战。
4
最近被鲁豫说的那句“我开始正视自己的才华”震惊到。
一个如此成功的媒体人,年少成名、家喻户晓,竟然是近几年才发现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笃信自己能够做比原来更多的事情。
鲁豫自己的解释是,因为自己晚熟,确认这件事情比较晚,再有一个是现在的社会环境给了她机会。
一直以来她接受的教育就是咱们传统的——“紧绷的”“焦虑的”“不进步就是倒退的”, 有很多孩子现在依然受这种教育影响。
其实,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最终就是做个普通人。
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和一个紧绷焦虑的普通人,生活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能多夸夸孩子,让他确认自己的感受、接纳真正的自我、对自己充满信任,做个快乐的普通人,对生活充满热情,有什么不好呢?
来源:深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