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球的自然遗产,九寨沟一直被 “保护与开发”“流量与体验” 两大难题围着转。但今年文旅复苏的大背景下,它交出了一份超亮眼的答卷 ——“五一” 到暑期旅游高峰,靠着智慧管理、三方联动和科学调度,不仅在最大承载量下跑得顺顺当当,还创下两项硬核成绩:连续 24 天每天接待 4.1 万游客,比往年提前 35 天突破 500 万接待量!这套 “九寨打法”,直接给全国景区高质量发展打了个样。
智慧管理全流程开挂,游客告别 “挤到爆”,实现 “快进慢游”
应对人山人海,九寨沟的核心秘诀就是 “智慧化”,从预约到应急全流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门票预约坚持 “预约、错峰、限量”,还搞了个 “候补机制”,单是暑期就帮超 1 万名没抢到票的游客圆了九寨梦。
入园和坐车更不用愁:高峰时一口气开 32 个门禁通道,400 多台观光车靠智能系统调度,游客等车时间直接砍半还多(缩短近 60%),再也不用站在太阳下干着急。
应急响应更是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600 多个监控探头实时盯数据,哪儿人挤人了马上分流;无线电对讲网让各个部门 “一叫就应”,整个暑期实现了 “无重大投诉、无安全事故、无长时间拥堵” 的 “三无” 目标,安全感拉满。
“县局司” 三方手拉手,打破壁垒织出 “保障网”
这么大的客流,单靠景区自己扛不住。九寨沟搞了个 “县局司” 联动机制 —— 县里、景区管理局、运营公司三方合力,把保障做到了极致。
组织上先搭好架子: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把每个部门的职责划得清清楚楚;高峰时还设了联合指挥部,再拆成 14 个专项工作组,各司其职不打乱仗。节假日和暑期,干部职工全下沉到一线,哪里忙就往哪里补。
市场秩序也不放松:三方一起组建整治组,专门打击 “黑导游”“高价宰客” 这些乱象,游客花钱花得更放心。
应急保障更是形成 “闭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后续跟进一套流程走到底,光暑期就启动了 24 次 Ⅰ级应急响应,啥突发情况都能快速搞定。
科学调度找平衡,既要 “控得住流量”,更要 “玩得爽”
九寨沟不搞 “一刀切” 控流,而是靠精准研判和动态调整,把 “流量” 和 “体验” 捏得恰到好处。
先把游客量算得明明白白:暑期和节假日预测游客数,误差最多就几百人,相当于 “掐着点” 准备资源。
资源跟着客流变:观光车路线随时优化,景区里的厕所、栈道这些设施提前检修好;一线服务人员在高峰时直接增员 3 倍以上,咨询、引导随叫随到。
分流的同时还升级体验:景区会实时发客流信息,劝大家错峰去周边小众景区;还在游客中心搞非遗展演,等车、排队的时候能看表演,焦虑感直接没了。
说到底,九寨沟这套 “智慧化 + 协同化 + 精细化” 的组合拳,不仅让高峰期运营又安全又有序,还让游客玩得舒心。对于其他自然遗产地来说,怎么在保护好风景的同时,让游客玩得尽兴,九寨沟已经把 “参考答案” 摆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