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但错误的饮食方式却可能成为健康的“绊脚石”。高油高盐的饮食模式,如同在用一把温柔的刀子,日复一日地磨损着我们的血管,最终将其推向硬化、狭窄甚至堵塞的境地。了解这个过程,是学会“吃出健康”的第一步。
一、油与盐的“攻血管”记
1. 高盐(钠)的危害:
升高血压:这是最直接的危害。身体为了稀释血液中过多的钠离子,会滞留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血管压力增大,从而引发高血压。
损伤血管内皮:高压血流的持续冲击和钠离子的直接毒性,会损伤动脉血管最内层的“保护膜”——内皮细胞。一旦内皮受损,就为胆固醇的沉积打开了大门。
促进血管硬化:高盐摄入会激活某些激素,使血管壁变得增生、肥厚,弹性下降,更容易硬化。
2. 高油(脂)的危害:
这里的“油”特指坏脂肪:主要是饱和脂肪(如猪油、黄油、肥肉)和反式脂肪(如人造黄油、油炸食品、糕点)。
制造“血管垃圾”——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摄入过多坏脂肪,会导致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水平升高。它们就像黏稠的垃圾,透过受损的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上。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的脂质会引发炎症反应,吸引巨噬细胞来吞噬,最终形成像小米粥一样的脂质斑块,使血管壁变厚、变硬,管腔变窄。
高油和高盐联手,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破坏闭环”:高盐先损伤血管内皮、升高压力,为高脂的入侵创造了条件;高脂随后进入,形成斑块,进一步加剧血管狭窄和硬化,使血压更高。如此恶性循环,血管不堪重负。
二、身体发出的“暗号”
在血管逐渐被“吃”堵的过程中,身体并非毫无征兆:
血压升高: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出现头痛、头晕。
活动后气促、胸痛:心脏血管受累,供血不足。
头晕、记忆力下降:脑部血管血流不畅。
四肢乏力、冰凉:外周血管循环差。
三、中西医结合的调理之道
1. 西医治疗:
一旦确诊高血压、高血脂,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他汀类降脂药,并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
2. 中医视角:
中医将此类问题多归于“痰浊”、“血瘀”范畴。认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功能。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湿、输布津液的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则生“痰浊”,痰浊阻滞脉道,则影响气血运行,久而形成“血瘀”,痰瘀互结,阻塞脉络。
治疗上常采用“化痰泄浊、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山楂、决明子、泽泻、丹参、三七等药材。
在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功能的中成药,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和血液流变学。例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的银杏成分,其提取物被证实对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一定益处,可作为综合调理的辅助手段之一。
四、科学饮食:给血管“减负”和“洗澡”
防止血管被“吃”堵,关键在于管住嘴:
严格控盐:每日食盐摄入量<5克(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警惕隐形盐(酱油、咸菜、薯片、火腿肠等)。
选择好脂肪:拒绝反式脂肪,限制饱和脂肪。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如橄榄油、坚果、深海鱼、牛油果。
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燕麦、糙米)中的膳食纤维就像血管的“清道夫”,能与肠道内的胆固醇结合,将其排出体外。
采用健康烹饪法:多采用蒸、煮、凉拌、快炒的方式,代替油炸、红烧、干锅。
学习“DASH饮食”或“地中海饮食”模式:这两种被广泛推荐的饮食模式,核心都是高钾、高纤维、高不饱和脂肪、低钠、低饱和脂肪。
我们的血管不是下水道,不能等堵了再疏通。每一天的饮食选择,都在为血管的健康投票。从下一餐开始,用更健康的食物来呵护它,就是为自己投资一个畅通无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