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国桑格研究所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开展了一项国际共同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英国科学期刊《Nature》4 月 23 日刊,该中心也于 5 月 21 日公开相关内容。
研究团队对 11 个国家共 981 名大肠癌患者的基因组进行解析,其中包括 28 名日本人,旨在探究癌症引发的变异模式。结果显示,50% 的日本大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由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分泌的 “大肠杆菌基因毒素” 引发的特定基因突变 —— 这种毒素会切断大肠细胞的 DNA 双链、造成损伤,进而诱发致癌变异。这一比例是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 2.6 倍,差异显著。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毒素相关变异在年轻患者中更常见:50 岁以下患者的变异比例,是 70 岁以上高龄患者的 3.3 倍,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与全球年轻人群大肠癌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此外,部分患者体内并未检测出分泌该毒素的肠道细菌,推测他们可能在早年接触过这种毒素,经过长期潜伏后最终发展为癌症。
从日本大肠癌的现状来看,该病是结肠或直肠恶性肿瘤的总称,近年患病人数持续增加:2020 年患病人数超 14 万,居日本各类癌症首位;2023 年死亡人数超 5.3 万。不仅如此,年轻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前已知的发病风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西式饮食习惯、肥胖等,且早期大肠癌多无明显症状,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出现便血、腹痛等进展期症状。作为全球大肠癌高发国,日本 50 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三,因此大肠癌预防已成为该国癌症防治的核心工作之一。
我们体内肠道菌群本是 “双刃剑”:肠道内存在数百种、超 100 万亿个细菌,总重量达 1-2 公斤,它们在消化食物、维持免疫功能、合成维生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此次研究进一步证实,部分菌种分泌的毒素确实与大肠癌的发生、恶性化相关。
目前,日本癌症研究中心的柴田龙弘领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以阐明日本年轻群体大肠癌的发病全貌。若能开发出 “阻断毒素作用” 或 “选择性清除相关有害肠道菌” 的方法,将有望为大肠癌预防提供新方向,助力降低该病的发病风险。
参考文章:Geographic and age variations in mutational processes in colorectal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