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公元2025年仲秋,晨雾如纱,轻笼终南山北麓。我怀着对道家文化的敬仰,在楼观书院闫斐院长的陪同下,踏入这片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地”的秘境,开启了一场兼具历史厚重与人文温度的探访之旅。
车行至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处,终南山的轮廓愈发清晰,青峦叠嶂间,楼观书院所在的古楼观历史文化景区静静矗立。闫院长笑着介绍:“这里可不是普通的景区,西周时便有道家踪迹,到了唐代更是盛极一时,连李渊都曾亲临,将其定名为‘宗圣宫’呢。”说话间,我们已抵达书院入口,朱红木门旁,一通刻有“万历”字样的古碑映入眼帘,碑文虽有些斑驳,却清晰记载着重修事宜——这便是书院历史的鲜活见证,印证着其自明代便已具规模的过往。
推开木门,古色古香的建筑扑面而来。窑洞与楼房错落排布,青砖黛瓦间爬满藤蔓,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地面织就细碎的光影。闫院长引我走到一处窑洞前,轻声道:“这些窑洞可不是寻常居所,历史上或许是隐士静修、学者讲学的地方,你看这墙面的纹路,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
窑洞内陈设简洁,一张古朴的木桌、几把竹椅,仿佛还能想见当年学者们围坐论道、探讨《道德经》的场景。 穿过庭院,便来到书院的核心区域,这里与楼观台(又称“说经台”)一脉相连。传说两千多年前,老子便是在此讲授《道德五千言》,奠定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
站在说经台遗址旁,闫院长指着台下的翠竹与古木:“这里有省级古树7种20余株,每一棵都有上百年的树龄,它们就像守护者,见证着楼观的兴衰与传承。”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似在轻声复述着当年老子讲经的智慧,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沿着蜿蜒的步道前行,我们逐一探访了景区内的宫观。座座宫观依山而建,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其中一通中国书法名碑尤为夺目,碑上字迹苍劲有力,尽显书法艺术的魅力。
闫院长介绍,楼观台名胜风景规划区总面积达323平方公里,除了核心的楼观景区,还有金牛坪、木子坪、就峪三大景区,不过论及文化底蕴,当属楼观景区最为深厚。“1978年以来,这里开始接待游客,年均国内外游客50余万人次,还接待过2万余名外国游客,越来越多的人想来这里感受道家文化的魅力。”
谈及书院的现代发展,闫院长眼中满是自豪。2018年6月1日,在道教领袖任法融的大力支持下,现代楼观书院正式注册成立,以“延续文化传承”为使命,定期举办《道德经》等中国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我们希望让古老的道家文化‘活’起来,不仅是让游客看风景,更要让他们读懂背后的哲学思想。”说着,他带我走进一间现代化的讲堂,室内布置完全按古代学堂设置,非常规整,现代投影设备齐全,墙上挂着“道法自然”的匾额,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
午后,我们登上景区高处,俯瞰整个楼观。终南山的绿意绵延至天际,楼观的宫观、书院掩映其中,宛如一幅水墨画卷。闫院长告诉我,历史上曾有60余位帝王亲临楼观拜谒,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皆在其列;李白、王维等文人墨客也常在此隐居或游览,留下了诸多诗词佳作。“你看那片松林,传说李白曾在那里饮酒赋诗,如今我们还会在松林间举办诗会,让游客感受文人雅士的情怀。” 夕阳西下,余晖为终南山镀上一层金边。告别之际,我回望楼观书院,古碑、窑洞、宫观与现代讲堂相映成趣,千年的道韵在此生生不息。
这场仲秋的探访,不仅让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楼观书院,这座矗立在终南山下的文化地标,正以独特的方式,将老子的智慧与道家的哲思,传递给每一位前来探访的人。
【秦州牛/创作于2025年10月1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