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来了,来北京探寻文化新符号
在古都的肌理里,北京正悄然孕育出新的文化符号。中轴线的光影与记忆,红色遗址的精神与情怀,胡同坊巷的生活与市井,交织出一幅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画卷;副中心的艺术中心与大运河博物馆,让公共文化抵达新的高度;潮玩IP与人工智能的登场,则为这座城市注入年轻的想象与未来的能量;而温榆河、首钢园、亮马河的更新,正在把绿色休闲与都市生活紧紧缝合在一起。
今年十一,北京敞开胸襟迎接八方来客。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海外来宾,都在节日的热闹氛围中,穿梭于中轴线、胡同、博物馆与公园之间。人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打卡新地标、体验潮流文化,也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更新的脉动。这是一个既能回望千年又能预见未来的北京。北京青年报特别推出《来北京探寻文化新符号》专题,和读者一起发现北京的新惊喜,分享属于这座城市的鲜活故事。
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承载着城市记忆、绵延着灿烂文明。沿着中轴线徐徐漫步,在钟鼓楼的晨昏回响里聆听城市记忆,于景山之巅的璀璨光影中眺望古都气象,再到故宫的殿宇楼阁间与千年文明深情对话。这条绵延的轴线,是触摸历史脉动、读懂中华灿烂文明的生动长卷。
去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轴线跨越古今,包括15处遗产构成要素,展现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风貌。今年双节假期,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您不妨放慢脚步,细细漫步游览中轴线,在每个遗产点都能触摸历史、读懂文明、体验精彩。
钟鼓楼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钟鼓楼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屹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在丰富的展陈中聆听时间回响,也能穿梭在周边胡同里,感受“老北京新生活”。
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集高大的山体、秀美的园林建筑和华丽的宫殿建筑于一体。这个假期,景山公园将全面开启“光影模式”:东门“嘉和东冉”主题花坛在夜色中尽显趣味,后山景观廊光影流转,山体五亭与寿皇殿建筑群的夜景照明同步璀璨开启。游客可沿阶攀登,沉浸式感受“紫禁之巅”的磅礴夜色,领略“光影中轴”独有的魅力。
走进故宫,除了感受建筑本身的历史积淀,更有大量精彩的展览值得被探索:在大高玄殿数字馆展出《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观众可以穿越时空,在数字技术构筑的星河中与千年马文化展开一场对话;在斋宫的《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中,陈列着大量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展现了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融。此外,《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第二期)》《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等常设展以及珍宝馆、钟表馆内的展品也颇值得一看。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由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构成。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格局延续并强调了以北京中轴线均衡对称的原则,其建筑与景观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中叶公共建筑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天安门广场南端矗立着北京老城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正阳门,由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是明清时期一组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功能的城门建筑群。正阳门下,前门大街游客络绎不绝,各色活动更是精彩不断。9月26日,首届“前门·中华美食荟”在前门大街开幕,汇聚40多家省市驻京办事处、驻京联络处带来的地道美食,从北方的豪爽炖菜到南方的精致茶点,从西域的浓郁风味到东海之鲜,让游客一街吃遍大江南北。美食荟将持续至10月31日。
骑行不失为感受城市脉搏的佳选。不妨扫码解锁一辆共享单车,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出发一路向北,来一场穿越古今、感受京城韵味的美妙之旅。沿途不仅能亲眼见到中轴线各个遗产点,还能随性探索,或是去鲜鱼口品尝锦芳小吃,或到什刹海欣赏湖光美酒,或驻足南锣鼓巷品味老北京风情。骑累了,还能随意钻进一家街角咖啡馆小憩,慢慢品味这座老城韵味。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供图 | 视觉中国
编选 | 杜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