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胃胀好几年,以为是‘老胃病’,结果查出慢性胃炎伴肠化!”45 岁的周先生因长期忽视症状,病情已出现轻度癌前病变,医生指出,我国慢性胃炎患病率达 30%,约 50% 的患者因误当作 “普通胃痛” 延误治疗,及时识别诱因与症状,是保护胃黏膜、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
三类诱因,让胃黏膜 “反复受伤”
慢性胃炎的核心诱因是胃黏膜长期受损。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约 70% 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细菌会附着在胃黏膜表面,释放毒素破坏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反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的人群,药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抑制黏膜修复,约 20% 的长期服药者会引发慢性胃炎。
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推手。饮食不规律(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会打乱胃的消化节律,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刺激黏膜;长期吃辛辣、过烫(超过 60℃)、腌制食物,会直接损伤黏膜上皮细胞,加速炎症进展;吸烟、饮酒会减少胃黏膜血流量,降低黏膜抵抗力,吸烟者慢性胃炎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 2 倍,饮酒者则高 3 倍。
精神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视。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异常、胃蠕动减慢,使胃黏膜长期处于 “应激状态”,易受损伤。临床数据显示,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慢性胃炎复发率比心态平和者高 40%,且症状更明显。
这些典型症状,别误当 “普通胃病”
慢性胃炎的症状具有 “反复性” 和 “隐匿性”,早期易被忽视。最常见的是上腹部不适,表现为隐痛、胀痛或灼痛,疼痛多与饮食相关,如餐后加重、空腹缓解,部分患者疼痛无规律,易被误当作 “饮食不当”;同时伴随胃胀、嗳气、反酸,患者常感觉 “胃里有气”,餐后嗳气频繁,反酸时胸骨后有烧灼感,易与胃食管反流病混淆。
食欲减退与消化不良也很典型。患者对油腻、辛辣食物耐受性下降,进食后易出现腹胀、早饱(吃少量食物就感觉饱胀),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长期下来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贫血;少数患者会出现黑便,这是胃黏膜糜烂出血的信号,需立即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约 15% 的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胃镜时偶然发现。但这类 “无症状患者” 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黏膜萎缩,仍有病情进展风险,长期忽视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增加胃癌风险。
及时治疗是关键,避免病情恶化
一旦出现反复胃痛、胃胀超过 2 周,需及时就医,通过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明确诊断。治疗上,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进行四联疗法(2 种抗生素 + 质子泵抑制剂 + 铋剂),疗程 10-14 天,根除率达 90%;非感染性患者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进黏膜修复;若存在焦虑、抑郁,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干预,改善胃功能。
临床数据显示,慢性胃炎患者若不及时治疗,约 10% 会在 5 年内发展为萎缩性胃炎,2% 会出现肠化,而规范治疗可使黏膜炎症缓解率达 80%,降低癌前病变风险。日常预防也很重要:规律饮食,避免过烫、辛辣食物;戒烟限酒,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会;定期体检(40 岁以上人群每 2 年做 1 次胃镜),尤其有胃癌家族史者,早发现早干预,保护胃健康。
医生提醒,慢性胃炎虽常见,但并非 “小毛病”,长期忽视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及时治疗、调整生活习惯,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避免发展为严重胃病,守护 “胃” 健康。
上一篇:庆祖国华诞,游盐镇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