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文旅产业蓬勃向上。
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十四五”时期,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已经达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旅游景区在产品业态、服务品质等方面正在加快焕新升级。
数据显示,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通过推动非遗进景区、街区、社区,非遗之光正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优美的风景和优秀的中华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不少外国朋友也纷至沓来。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游客人次达1.32亿,同比增长60%以上;而内地居民出境旅游达1.23亿人次,同比增长40%以上。
可以说,中外民众正在旅游中,不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老挝游客:坐着中老铁路来 感受中国美景
近年来,随着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的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充。过境免签政策与区域性免签、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等政策互相协调、梯次互补,让“China Travel”持续火爆。
2025年2月,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西双版纳144小时免签政策正式生效。新政策刺激下,西双版纳半年多内迎来了近百个东盟国家旅游团。
这个刚刚体验完哈尼族民俗活动的游客名叫坎洪,来自老挝南部地区。他表示,这已经是他第4次来中国,之前去过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旅游。尽管听说西双版纳的风景很美,还和老挝山水相连,但一直没有机会来。
为了服务好东盟国家旅游团的游客,西双版纳当地公安、边检、文旅等部门建立起了协作机制,旅游团可以提前通过信息申报系统申报入境团队和游客信息,加快现场证件核验等过程,提升通关效率。同时,当地还推出了风情共鸣、寻根访源、文化体验等多个主题共18条特色旅游路线,更好地让东盟国家旅游团的游客感受民族风情。
通过东盟国家旅游团免签政策入境的游客,大都是年纪较大的中老年群体。不同于年轻人热衷于热闹的集市和刺激的活动,他们更在意的是寻访西双版纳独特的民俗文化,感受民族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氛围。
曼贺纳自然村寨是当地最古老的傣族村寨之一,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傣族干栏式建筑和文化习俗。
坎洪说这是他们最期待的打卡点之一。坐上传统织布机,体验傣族织锦技艺;拿起手刻贝叶经,触摸傣族传统文化;走进傣族民居,休憩品茶……漫步之间,独特又相似的文化,让坎洪他们感触良多。
4天的行程里,他们看过了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感受了热闹的夜市。离别之际,坎洪表示,他觉得中老铁路就像两国之间的一条动脉“血管”,会不断促进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再来中国,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多项免签政策叠加 西双版纳入境游客攀升
如今,一系列免签政策的红利不断叠加,再加上中老铁路的持续火热,西双版纳成为不少东盟国家游客中国行的首站。入境游客攀升之下,当地旅游市场的活力充分释放。
2025年以来截至9月28日,磨憨边检站累计验放外国籍人员105万余人次,相比2024年同期上升29.3%。其中,东盟国家出入境人员104万余人次,相比2024年同期上升29.2%,东盟国家旅游团96团1100余人次。出入境事由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和会议商务。
西双版纳小语种导游实现家门口就业工作
随着入境游客攀升,西双版纳小语种导游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丁海忠是西双版纳本地人,也是当地的一名老挝语导游,之前他一直做的都是出境游业务。2021年,随着中老铁路开通,东盟国家游客增多,看好在“家门口”就业工作的机会,他开始将事业重心转回国内,接待入境游客。
丁海忠表示,为了能把家乡宣传好,他把所有的景点都认真走了一遍,想着怎么用外国游客能够听懂的方式,把这些地方的故事讲好。
1—8月西双版纳旅游外汇收入持续增长
不仅是导游行业,在入境游的带动下,整个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市场活力得到释放。当地文旅部门公布的快报数据显示,2025年1—8月,西双版纳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242.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总花费638.42亿元,同比增长8.09%。其中,海外旅游者43.39万人次,同比增长223.40%;旅游外汇收入2.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3.30%。
美丽的风景、独特的文化、热情的百姓、便利的服务,让许多外国游客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