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张煜锌
“我要拯救全世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EICU的病床上,小王(化名)虚弱地躺着,口中却不停地反复呼喊着这句话。一旁,他的家人眼眶泛红、泪眼婆娑,满心都是担忧与悲戚。这已经是小王第三次因服药过量被紧急送进急诊室了。
过去的22年里,小王一直深陷精神分裂症的泥沼,饱受其苦。病情反复发作,他的言行也时常异常,这让整个家庭长期笼罩在焦虑与无助的阴霾之中。
手术精准治疗
经过紧急血液灌流与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小王的身体状况暂时趋于稳定,但其精神症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面对这一复杂棘手的状况,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迅速启动了精神疾病智能精准治疗多学科团队(MDT)会诊机制。该团队集结了精神科、神经外科、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神经电生理以及手术室等多部门专家,共同为小王展开全面评估。最终,专家团队确认小王患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且符合手术指征,不存在手术禁忌症。
在充分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后,小王的家人毅然决定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前,家属特意向医生提出请求:“手术能不能不剃头发?”原来,小王平日里十分注重个人形象。为此,专职护士吴金霞亲自操刀,将小王手术区域的头发分区梳理成数十条纤细的小辫。这一做法既严格确保了术中无菌操作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头发的完整性。
随后,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吴漳益团队为小王实施了“神经外科机器人导航深部核团毁损术”。该手术借助高精度机器人导航系统,精准定位患者大脑深部与情绪、行为调控相关的核团。通过微创方式,将射频电极送达目标靶区,对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进行调控。整个手术过程中,共处理了8个靶点,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术后,小王在EICU及神经外科病房接受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护理。他的身体恢复状况良好,情绪也日渐平稳。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他不再执念于“拯救世界”的幻想,而是微笑着对医生说:“我要先拯救自己。”
药物解决不了的难题
吴漳益介绍道,像小王这类被诊断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TRS)的患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占比约达30%。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每年精神分裂症的门诊就诊量超过50万人次,其中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约有15万。
尽管精神科药物不断推陈出新,但对于这类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传统药物的治疗有效率仍低于10%,而致残率却超过60%。这类患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其家庭也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神经调控外科手术逐渐被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领域。特别是机器人辅助手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为这些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吴漳益表示,这类手术并非传统意义上需要进行“大开刀”的手术,而是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神经导航以及电生理验证技术,实现对精准靶点的调控。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大脑中异常的神经环路,减少病理性冲动,进而控制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
在过去,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和心理治疗为主,患者需要反复调整用药方案,还可能面临长期住院的情况,且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如今,借助神经外科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医生能够对患者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实施精准的手术治疗以及开展术后智能管理,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治疗系统。
这一“精准外科 + 智能管理”的新型治疗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率,还大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以及家庭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精神疾病诊疗模式从传统的单一内科治疗模式,向多学科协作、外科积极参与的重大转型。
请输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