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特赦1959》中,有一幕非常感人的情节:陈赓将军在前往朝鲜战场之前,特地去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探望黄埔军校的老同学。当时,黄埔三期的学弟王耀武主动向陈赓请缨,说道:“学长,我愿意在您麾下,做一名长枪士兵,跟您一起上朝鲜打仗。”陈赓将军听后拍案称赞:“好!我一定把你的心愿报告给中央。”
这一段情节,实际上是有历史依据的:陈赓将军是黄埔一期的,而王耀武则是黄埔三期的,因此王耀武当然得称呼陈赓为学长。虽然电视剧中的王耀武看起来有些“老气横秋”,但事实上他并不老。王耀武生于1904年,而朝鲜战争爆发在1950年,陈赓将军入朝作战是在1951年,当时王耀武仅47岁,依然有能力扛起长枪,参加战斗。
陈赓比王耀武年长一岁,黄埔军校的名气也远高于王耀武,甚至比同期的杜聿明和黄维都要更大。就连黄维这样倔强的人,面对陈赓将军的幽默调侃时,也只能不好意思地笑笑。陈赓将军的亲和力和幽默感让他在黄埔的学弟们中拥有很高的威望。陈赓有一次开玩笑地问黄维:“我听说你刚从医院出来,身体怎么样?看起来没什么大事了……你留个山羊胡子干什么?”黄维虽然面露不满,但也不禁露出羞涩的笑容。这种场面非常少见,平时如果是杜聿明或者其他人调侃黄维,黄维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很多黄埔同学当时都对陈赓充满敬意,大家聊起朝鲜战场时,王耀武便主动提出愿意随陈赓将军上战场。其实,不止王耀武,杜聿明和宋希濂这两位黄埔一期的同学也有类似的想法,都希望能在陈赓麾下战斗。
尽管王耀武希望能加入陈赓的队伍,但最终并未如愿。即使他去了,陈赓将军也不可能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因为王耀武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还是综合指挥能力上,都是一流的,将军级别的指挥官。他的能力甚至在当时的蒋军“参谋总长”陈诚和顾祝同之上。
如果陈赓将军从功德林挑选参谋,王耀武和杜聿明都会是优选的候选人。这两位都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将领,虽然他们在实际作战中可能不如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指挥官,但在分析和出谋划策方面,仍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不过,黄维认为,这些蒋军将领如果加入朝鲜战场,未必能发挥作用。“我军将领的水平比他们高得多,”黄维这样说道。他的话点出了杜聿明和王耀武不能去朝鲜的根本原因:首先,这两位蒋军将领的作战能力,远不如中国的指挥官;其次,他们去朝鲜,绝对无法打出震惊世界的战绩。
黄维直言:“运动战不是谁都能打的。你看陈诚和白崇禧,他们能打得过我军的将领吗?”他特别提到了陈赓,认为即便陈诚和白崇禧再训练,也永远赶不上陈赓的一半水平。对于王耀武和杜聿明来说,面对我军的优秀指挥官,他们的战略战术水平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了。
杜聿明和王耀武虽然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日军与美军在装备、作战风格上有很大差异,面对美军的现代化武器和作战方式,单凭他们抗日时积累的经验,很难在朝鲜战场上取得好的成绩。尤其是这两位将领在面对美军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应对战略的能力。
此外,王耀武和杜聿明还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他们无法承受艰苦的战斗条件。在朝鲜的战斗中,后勤保障极为困难,而他们习惯了较为充足的补给,面对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几乎无法打赢。
更重要的是,王耀武和杜聿明是被俘的,不是起义过来的。在朝鲜战场,情况复杂且风险极高,这样的背景让他们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中,难以为战斗提供有效的支持。
尽管如此,黄维的言论并非全无争议。比如曾泽生,他曾在六十军起义后,带领部队加入解放军,成为五十军的军长,最终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骄人的成绩。如果王耀武和杜聿明能够像曾泽生一样,起义而非被俘,他们是否能带领部队在朝鲜取得辉煌的战绩呢?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