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节假日出去玩,最花钱的不是路费,甚至也不是门票,是住的地方。
这两天刷手机,看到一条消息,说今年国庆有不少零零后不住酒店,直接背帐篷。
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露营热的延续,而是被价格逼出来的。
我查了下数据。根据携程在9月公布的《2023国庆旅游预测报告》,国庆期间热门城市酒店平均价格较平日上涨了42%,部分核心景区的酒店涨幅超过80%。杭州西湖周边,今年节日期间不少民宿直接涨到500元左右,平时200多的房型翻倍不止。再夸张一点,丽江古城国庆前三天的部分客栈涨幅超过100%,来源是携程和同程旅行公开数据。
你想想,年轻人干嘛非要被动接这种刀?
特别是零零后,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八九十后不一样。
以前出门旅游,住宿是必须的开销,酒店再贵也认了。现在很多零零后习惯做攻略,看价格曲线,甚至在微博、小红书互通情报。有人直接在社交平台开帖子,分享节日露营位置,包括免费的公共草坪、景区外的开放地。
这个趋势不是一句“年轻人不愿花冤枉钱”就能解释的。它背后有几个现实原因:
• 国内露营基础设施近两年铺开了,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2022年国内露营市场规模已超千亿。配套的帐篷、便携桌椅、移动电源价格都在下降,门槛低。
• 年轻人更习惯在社交媒体晒“玩法住帐篷照片的互动量甚至比酒店房间更高。
• 节假日酒店加价模式太固定,大家心里早有戒备,宁可自己动手也不想被宰。
我看到杭州一个视频,西湖边草地一片帐篷,晚上还亮起小灯串,有人刷牙,有人看书。背包里带着速食咖啡,早上直接在湖边坐着喝。场景看着比民宿照片还悠闲。
但别忽略一个细节,露营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带的装备,提前买也要几百块,加上露营点如果在景区内,可能还要交管理费。只是相对于酒店,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年轻人算的是这个账。
我问了自己,假如以后节假日大家都不住酒店,那旅游热点的房价会降吗?短期恐怕不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星级酒店的入住率在长假期间平均仍保持在85%以上,这意味着即便一部分人退出市场,也有其他消费群体填进来。
那为什么零零后的选择能上热搜?因为这是一种姿态,不接受被动定价,要自己找玩法。过去,说到旅行的体验感,媒体爱写“住头等舱酒店”“享受顶配服务”。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坐头等舱还贵,住帐篷反而自在。
还有一个背景,近几年的旅游市场结构在变化。商务部曾在2023年一季度的报告里提到,35岁以下的消费者在国内旅游市场占总人数超过50%,他们是增量,也是玩法的变化源。
商家当然看得见这些数据,但他们习惯短期收割。节假日提价,是他们多年形成的规律,哪里都一样。年轻人要么忍,要么换路线。零零后的做法,不是抱怨,而是直接换成帐篷,这在市场博弈里,其实是一次明确的反馈。
我甚至怀疑,酒店业可能会试着推出所谓“轻住宿比如只提供洗浴和储物,不含房间,把价格拉下来。但是这能不能成,还得看有没有商家真正愿意做长线而不是节日捞一票。
在西湖的那些帐篷视频下,有人评论说,你们是在野餐吧,这样还能看日出。不管是不是刻意浪漫,至少这帮年轻人找到了对抗酒店加价的办法,而且很直接。
我也在想,如果下一个五一、下一个十一,这种模式还继续,甚至形成社交媒体的固定话题,会不会逼得一些景区外的空地变成官方露营区,收费标准公开透明。
到时候,酒店就得正面迎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