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长假期间,中国文旅市场迎来一场“回忆杀”与“创新潮”的双重盛宴。79岁的香港演员罗家英以《大话西游》中唐僧的经典造型现身杭州宋城景区,与游客互动时俏皮比耶、即兴演唱《Only You》,引发网络热议。与此同时,岳跃利、郑国霖、李国麟等老戏骨也纷纷走进上海、广东等地景区,通过快闪、巡游等形式与游客亲密接触。这场“老戏骨景区再上岗”现象,既是经典IP的活化利用,也是文旅产业创新融合的生动实践。
1. 罗家英的“唐僧打工记”:经典角色的场景迁移
10月3日,杭州宋城景区内,罗家英身着明黄色袈裟、手持禅杖,以《大话西游》中唐僧的标志性造型亮相。面对游客喊出的“师傅”,他笑着比出“耶”的手势,并即兴清唱经典插曲《Only You》。现场视频显示,35℃高温下,罗家英全程保持笑容,与游客合影、互动,甚至调侃“大声一点”。这一场景迅速在网络传播,#罗家英景区打工#话题登上热搜,网友感慨“看到他就想起青春”“师傅为了我们的回忆太拼了”。
2. 群体效应:老戏骨“NPC天团”的全国巡演
罗家英并非孤例。国庆期间,岳跃利在杭州宋城、郑国霖在广东某景区、李国麟在山东泰山石敢当文化园等地,均以经典角色形象参与演出。例如,李国麟在泰山石敢当景区重现《天龙八部》中鸠摩智的台词,引发游客集体回忆;岳跃利则通过古装巡游与游客互动,被网友戏称为“景区NPC天团”。据统计,国庆期间全国有超过20位老戏骨参与景区活动,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中原等文旅核心区域。
3. 数据支撑:流量与口碑的双重丰收
1. 情感经济:怀旧营销的精准触达
老戏骨的景区亮相,本质是“情感经济”的文旅化落地。以罗家英为例,《大话西游》作为80、90后的集体记忆,其角色形象具有强符号属性。景区通过还原经典场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情感共鸣。例如,杭州宋城设置“大话西游主题街”,游客可穿戴道具与“唐僧”合影,体验“取经路”互动游戏,单日参与量超2000人次。
2. 内容创新:传统景区的“年轻化”突围
面对Z世代游客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老戏骨的加入为传统景区注入新活力。泰山石敢当文化园将非遗表演与老戏骨剧目结合,推出“石敢当迎宾秀”“穆桂英破阵”等节目,通过剧情化设计让游客成为故事一环。数据显示,引入老戏骨后,景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8小时延长至4.5小时,二次消费占比提升22%。
3. 政策驱动:文旅融合的战略升级
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经典IP+地方文化”的创新模式。安徽临泉县“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活动便是典型案例,通过黄梅戏与顺河老街民俗的结合,实现单日客流量破万。老戏骨的景区参与,恰逢政策红利期,成为地方文旅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抓手。
1. 商业价值:文旅消费的场景拓展
老戏骨的“再上岗”带动了景区二次消费。杭州宋城推出“唐僧套餐”(素食餐+主题摄影),单日销售额超8万元;泰山石敢当文化园的“哪吒文创手办”成为爆款,库存3天内售罄。此外,景区与银行合作推出联名信用卡,持卡游客可享老戏骨见面会优先权,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
2. 社会价值: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老戏骨的互动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罗家英在演出中融入粤剧唱腔,向游客介绍香港非遗文化;岳跃利在巡游中讲解古装礼仪,成为“移动的文化课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比传统说教更具感染力。
3. 行业价值:演艺生态的重构
老戏骨的景区化发展,为演艺行业开辟新路径。传统影视市场饱和背景下,景区成为演员的“第二舞台”。据业内人士透露,头部老戏骨单场景区演出酬劳达10万-20万元,虽低于影视片酬,但工作强度低、曝光度高,吸引越来越多演员转型。
1. 内容同质化风险
当前部分景区存在“跟风复制”现象,如简单堆砌老戏骨合影环节,缺乏剧情设计。需通过“一剧一景”的定制化开发,避免审美疲劳。例如,慕田峪长城可结合历史背景,设计“长城守卫战”实景剧,邀请老戏骨饰演历史人物。
2. 演员健康与权益保障
罗家英高温下演出引发对其健康的关注。景区需建立演员保护机制,如控制单日演出时长、配备医疗团队、购买意外险等。同时,应规范合同条款,避免“低价打包”等不合理现象。
3. 技术赋能的未来方向
随着元宇宙、AI技术的发展,老戏骨的“数字分身”或成为新趋势。例如,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还原经典角色,让游客与“数字唐僧”全息互动。此外,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文创产品溯源,提升消费信任度。
老戏骨的景区“再上岗”,是文化记忆与现代旅游的完美邂逅。它既满足了人们对“诗与远方”的精神需求,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当79岁的罗家英在景区比出“耶”的手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演员的敬业,更是一个时代对经典的致敬与创新。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这场“回忆杀”或将演变为中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