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文博游,是许多人的假期选择。为了更好满足游客需求,全国多个热门博物馆宣布在国庆假期延时开放到18点的基础上加推“夜场”,“主动加班”赢得游客一致好评。
如今,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愈发旺盛,“为了一个展,奔赴一座城”成了热门休闲方式。但也正因为太火,热门博物馆总是“一票难求”,集中休假更进一步放大了供需矛盾。一些博物馆不断加码延时开放服务,极大提升了假期文化消费体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供给逻辑。
文博场馆向前一步,带来的社会效益远在文博之外。今天,各大城市都在努力打造一系列文化休闲品牌,以繁荣文化消费,扩大经济新动能。其中,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无疑发挥着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之前北京、上海等地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成功激活了以“特展+活动+文创+社交+生活”的消费链条,带动酒店预订、餐饮消费量大幅提高,产生了博物馆与夜经济的协同效应。更多城市的博物馆进行了服务升级,势必也会让这些城市的文旅产业焕然一新。
当然,文博场馆仅在时间上做加法还不够,还有待更多内容的创新与深耕。目前来看,一些博物馆的夜场还是日场的简单重复,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新品”。博物馆是文物及衍生品的集合、呈现与展演的场所,具备了对话前人、启迪当代、构建未来的强大叙事性。夜场的“静”与“美”,能够为这种叙事性增加感染力。因此,不妨借力于技术手段与外部资源,在夜场开展沉浸式剧场、主题光影秀、专家夜间研习等活动,既能降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辛苦程度,更可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与优秀传统文化共鸣。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文化殿堂,有力守护着文明精华、文化原乡。将宠客的诚意与服务的恒心融入日常运营的每个细节,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和内容迭代,“博物馆热”在培厚城市文化底色的同时,也将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