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奥兰多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的事儿,真是有点颠覆对童话乐园的印象 ,本来以为主题乐园贵点是正常的 IP 溢价,没想到能贵到让家长头疼、孩子闹情绪。
有位家长 7 月带家人去玩,逛完直接忍不住说,园里的价格简直离谱,从喝的到穿的,没一样不让人咋舌。
你猜怎么着?他先在便利店瞅见一瓶 500 毫升的可口可乐,标价 5.29 美元(约合人民币 37.66 元),这价格放普通超市能买两三瓶了,他说这明摆着是利用游客口渴赚钱。
后来又看到两款解渴饮品,蓝莓伏特加柠檬水 15.5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10.35 元),加拿大苹果冰沙更贵,16.5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17.47 元),这俩加起来,差不多够普通家庭一顿正餐的钱了。
再进礼品店,更让人意外。幽灵庄园主题的卡骆驰鞋卖 64.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462.7 元),给孩子穿的迷你莉萝与史迪奇款,也得 54.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391.5 元);
一套粉色的迪士尼睡衣套装,直接飙到 84.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605.09 元)。就连家居区的一支蜡烛、儿童区的米奇耳朵发饰,都统一卖 34.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49.11 元);
发光和泡泡魔杖按设计分,从 21.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56.56 元)到 34.99 美元不等。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差点看到一个孩子因为想要 1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711.96 元)的红色亮片米妮背包情绪崩溃,孩子眼里是喜欢的玩具,家长心里却是沉甸甸的消费压力。
其实 IP 溢价我能理解,毕竟是迪士尼的招牌,但溢价和漫天要价总得有个界限吧?拿家长对孩子的宠爱、游客对品牌的信任当收割点,这就有点背离给人快乐的初衷了。
这事一曝光,社交媒体上立马吵翻了,光评论就有 3400 多条,各种声音都有。大部分人都在吐槽,有人说给小婴儿穿的卡骆驰鞋要 55 美元(约合人民币 391.57 元),这也太离谱了;
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花 60 美元(约合人民币 427.17 元)买了两份三件套鸡肉晚餐去海洋世界遇上下雨,临时买件 T 恤、短裤加沙滩巾就花了 181 美元(约合人民币 1288.64 元),老公说这是我最贵的衣服;
更有人呼吁该把指责大企业哄抬物价变成常态,这些声音其实都挺实在的,就是普通消费者想要个合理定价而已。
也有少数人带着调侃的语气说,既然总有人愿意付钱,为啥不继续涨价?我从来没去过,也没打算去,愿意买单是自己的问题,甚至开玩笑说住生活成本高的地方,就不会对这些价格震惊了。
这话听着像愿打愿挨,但其实没说到点子上 ,迪士尼不是街边小摊贩,是全球知名的品牌,总得有点社会责任吧?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接受逛一次园花掉半个月工资,也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轻松买下天价玩具。
你看同类型的环球影城,虽然也有 IP 溢价,但很少出现普通可乐卖 37 元儿童鞋近 400 元的情况。
乐园的核心竞争力是体验感,是让游客在童话里开心,不是让大家花钱的时候总觉得被算计,要是游客关注点从玩得爽变成花得疼,再强的 IP 吸引力也会慢慢淡掉。
后来又有个佛罗里达州的家长,在网上把自家去迪士尼一天的花销列得明明白白,门票、停车费(3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13.58 元)、餐食、纪念品都写了,这下又引发了家庭出游该怎么预算的讨论。
其实对咱们普通家庭来说,出游前做预案真的很重要,比如提前查好园区物价,自带点非违禁的水和零食;分清楚必须花的钱和可花可不花的钱,别因为孩子一时喜欢就冲动买高价东西。
但更该反思的是迪士尼自己。它赚钱的路子又不少,门票、餐饮、住宿、IP 授权都能赚钱,犯不着在一瓶可乐一支蜡烛上压缩游客的体验。
短期看靠高价商品能赚点钱,但长期下来,只会让游客对迪士尼的童话滤镜碎掉 ,要是家长觉得逛迪士尼是负担,孩子因为喜欢的玩具太贵失落,迪士尼丢的可不止一次消费,是几代人对它的信任和好感。
说到底,主题乐园的生命力还是给人快乐。定价合理点、服务贴心点、体验优质点,才能留住游客,毕竟没人愿意在童话世界里,被现实的高价泼一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