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夜话 | 当虚拟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理避风港”
创始人
2025-10-07 08:14:21
0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姜涛

14岁的初二学生小明,曾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昼夜颠倒地玩手机游戏、看短视频,成绩断崖式下滑,缺考科目不断增加,几乎不与同学交流。

当父母带他走进心理科诊室时,医生得知他已在虚拟世界中迷失了整整一年。经过系统性心理治疗,小明最终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权,回归校园。小明不是个例,而是全球数百万游戏障碍患者的真实写照。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游戏障碍”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志着医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权威认定。游戏障碍并非简单的“自制力差”,而是一种复杂的精神行为障碍,其核心表现为“失控性游戏行为”——即患者对游戏的开始、结束、频率、时长等失去控制能力,明知会造成身心伤害和社会功能损害仍无法停止。

更值得关注的是,游戏逐渐成为患者生活的绝对优先事项,过去的兴趣爱好被抛弃,正常的睡眠、饮食规律被打乱,学业、工作或人际关系遭受严重破坏。临床上,超过半数的游戏障碍患者存在共病问题,如社交焦虑、抑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亲子关系不好。这些共病既是诱因也是后果,形成复杂的心理“迷宫”。

即时奖励让青少年欲罢不能

青少年期是游戏障碍最高发的阶段,这与他们独特的脑发育状态直接相关。前额叶皮层,即大脑的“刹车系统”,负责冲动控制和理性决策,通常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而掌管快感体验的多巴胺系统,在青春期却异常活跃,这种发育不平衡使青少年对即时奖励的抵抗力远低于成年人。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青少年面对游戏奖励时,大脑奖赏区的活跃度比成人高出40%,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对游戏中“30秒看视频获奖励”的快反馈模式欲罢不能。此外,现实需求的缺口是另一大诱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调查显示:每周现实社交少于3次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风险是正常社交者的2.8倍。自评学业压力“重度”的学生日均玩游戏超过4小时的比例达31%,是低压力群体的4.2倍。当青少年在现实中遭遇社交困境、学业挫败或家庭关系紧张时,虚拟世界就成为逃避现实的“心理避风港”,游戏中的等级、装备和虚拟身份暂时填补了他们在现实中缺失的成就感、归属感和控制感。

沉迷游戏会“重塑”大脑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对大脑的“改造”令人震惊。一项脑成像研究显示,游戏成瘾者的腹侧被盖区活跃度是常人的2.3倍,这一数据与可卡因成瘾者高度吻合。这种神经超敏反应揭示了游戏设计背后隐藏的“多巴胺陷阱”。

游戏开发者精心设计的游戏机制,如开箱系统、每日任务、不确定概率奖励等,精准地瞄准了人类大脑对愉悦感的追求,不断刺激多巴胺的分泌。长期处于这样的刺激环境中,大脑会逐渐形成强烈的神经记忆回路,让玩家对游戏产生难以抗拒的依赖。例如,游戏中的限定皮肤任务,能让玩家的决策模式从理性计算退化为条件反射,类似巴甫洛夫实验中狗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只要看到游戏界面提示,就会下意识地投入其中,难以自控。

此外,长期沉迷游戏不仅会“重塑”大脑,还会影响身体机能。长时间保持固定坐姿玩游戏,会使颈椎生理曲度逐渐变直,增加椎间盘突出的发病风险。同时,前庭系统也会因长时间受到屏幕视觉刺激而出现紊乱,使得运动疾病的发病率飙升至47%。这样的危害并非只存在于理论研究中,湖北大学生王某的悲剧就是现实例证。王某曾因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最终导致学业荒废,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游戏世界,身体机能被严重透支,最终因肺病不幸离世。

家庭预防指南

1.消除误解,不要一味指责

家长要消除孩子对游戏成瘾就是“意志力薄弱”“没出息”“沉迷虚拟世界”的误解,明白这是需要帮助的疾病,类似感冒、发烧,并非孩子的道德缺陷。家长一味指责会让孩子感到羞耻、抗拒,不利于沟通。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存在共病问题,如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这些问题常是游戏成瘾的诱因或结果,应一同关注和处理。

2.有效沟通,重建信任桥梁

选择沟通时机很重要,家长不要在孩子玩游戏或情绪低落时沟通,而应在孩子情绪平稳时沟通。家长在表达时多用“我”开头陈述自己的感受与担忧,少用“你”开头指责。比如不说“你整天打游戏,不管眼睛和作业”,而说“我见你玩游戏时间长、睡得晚,担心你的身体,也怕影响学习,想听听你的想法”。

沟通中,家长要多倾听、少说教,真诚询问孩子喜欢游戏的原因、感受,不打断、不评判,也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比如,告诉孩子“知道你在游戏里和朋友配合得很好,能找到归属感,不过我也想知道现实里有没有让你压力大或不开心的事”,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明白家长是和自己一起面对问题的盟友,而非敌人。

3.明确目标,共同制定规则

和孩子沟通时,要明确共同目标,即帮助其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非完全禁止游戏。为此,家长可引入“游戏契约”,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家长与孩子平等协商,共同制定明确、具体的规则。比如,规定上学日每天玩游戏不超过X小时、周末不超过Y小时,上学日晚10时后等时段禁止玩游戏。二是明确奖惩机制,奖励优先选择非物质形式,如共同出游等。违反规则的后果需合理、可执行,如次日游戏时长减半,且提前约定好,避免情绪化惩罚。三是将规则与奖惩写成契约,双方签字后贴在醒目处,增强仪式感与约束力。

若孩子游戏成瘾较重,家长要避免突然禁止其玩游戏,以免引发强烈的戒断反应,应和孩子共同制定逐步减量计划,让孩子的大脑有一个适应过程。

4.丰富生活,填补内心空缺

对游戏成瘾的孩子而言,减少游戏时间仅为治标,帮助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感与意义感才是治本之策。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发掘兴趣与优势。鼓励孩子尝试运动、音乐、绘画、编程等游戏外的爱好。当家长帮孩子找到能投入其中、获得成就感的现实活动和爱好时,能够替代游戏带来的“成就”快感。

二是重建现实社交。支持孩子参与线下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社区服务,或邀请其朋友来家里开展非游戏聚会,也可以组织户外活动,增加家人互动,如一起做饭、看电影、玩桌游等。

三是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家长可以教孩子掌握深呼吸、正念冥想、运动、倾诉、写日记等科学的压力管理方式,避免其依赖游戏逃避压力。

当家庭努力效果不佳、孩子抵触严重、伴随明显的情绪/行为问题(如抑郁、自残、暴力倾向等)、学业/社交功能严重受损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

帮助孩子摆脱游戏成瘾是一场需要智慧、耐心和爱的持久战,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每一步努力都意义非凡。请相信,在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爱与支持下,孩子有能力走出困境,重新拥抱缤纷多彩的生活。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姜涛

策划:张灿灿

编辑:穆薪宇 李诗尧

校对:于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为何冻结对美贸易能把美国打垮?... 有件事是板上钉钉的,不管咱们怎么做,美国都不会放弃搞垮中国的念头,中美之间肯定会有一场硬仗要打。那咱...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 王大爷今年58岁,自认为身体还很硬朗,每年体检也都查血糖。有一次,他吃得很清淡,专门早起空腹去抽血,...
这个“吸阳”行为,男性早该忍住... 在社交频繁的现代生活中,长期过量饮酒已成为不少男性的生活习惯。有人为了拓展人脉、促成合作,在酒桌上频...
原创 清... 一组1908年清末的杭州老照片,由18岁的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随父母来中国旅游所拍。甘博后来成为...
不只花海!芳香小镇国庆玩法升级... 秋意渐浓,正是出游好时节。这个国庆,位于朱泾镇的芳香小镇正以花开海上生态园为核心,打造一场由自然花海...
AMD一夜暴涨4500亿,全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 (ID:ifeng_tech),作者:凤凰网科技,编辑:董雨晴202...
首个面向外籍游客文旅消费自助系...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馥梅 正值国庆中秋假期,带动了旅游市场火热,入境游也呈现强势增长态势。不久前,...
假期告急!返程消防安全攻略请速... 国庆假期余额不足 国庆返程 消防安全需同行 不知不觉中 国庆长假仅剩下一天啦 事实证明 您的长假余...
胖有可能是因为天气?全国肥胖率... 你知道在中国哪个地区的人更容易被肥胖 “盯上” 吗?是美食云集的东部、豪爽粗犷的北方,还是精致细腻的...
全球四分之一胰腺癌在我国,提醒... 沙发上,王大爷像往常一样,一边盯着电视,一边手里抓着薯片、瓜子,还不时拿起一瓶冰汽水灌上一大口。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