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活动
时间:12月13日-14日上海
形式:会前训练营+高峰论坛+展位交流
【点击蓝色项目名称了解详情】
前不久,有业内人士告知,成都锦欣爱囝医院停业了。据企查查显示,目前医院原址已注册为“成都锦江锦欣华欣脑科医院”(以下简称“锦欣脑科医院”)。经小编实地探访,也证明了锦欣集团正准备在成都新拓展“脑科”赛道。
▲9月22日下午,除大楼外的招牌外,医院大门牌匾、电梯引导牌、停车场指引牌、电梯内楼层指引牌均已换成“锦欣脑科医院”;有消息透露,锦欣脑科医院预计10月18日左右开业。
资料显示,锦欣爱囝医院是由锦欣生殖(HK.1951)及成都锦欣医疗集团携手资深医生合伙人团队联袂打造的男性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机构。该院按照国家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总面积3.5万平米,员工350余人,拥有床位100张,开设泌尿外科、内科、儿科妇科、体检中心、中医科、医疗美容科、慢病管理门诊等。
医院一期使用面积为2.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超过6亿元人民币。2021年12月,锦欣爱囝医院启动试运营。
随着成都锦欣爱囝医院的停业,即将亮相的成都锦欣脑科医院现已启动人员招聘工作。招聘资料显示,成都锦欣脑科医院是按三级标准打造的脑科医院(以无创为主),为公司首家旗舰医院,医院总面积达47665.6平方米,规划床位400张。其中一期面积为30704.5平方米,开放床位237张。
医院关注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脑健康促进和脑疾病防诊治。重点聚焦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精神障碍、物质依赖及成瘾性等专病诊疗及相关学科建设,致力于构建“医、教、研、诊、疗”于一体的锦欣脑科医疗产业集群。
成都锦欣脑科医院是锦欣集团在脑科领域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公开资料显示,锦欣集团成立于1951年,是成都市百强民营企业之一,迄今已经走过70余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包括生殖、医疗、康养在内的三大支柱产业。旗下锦欣生殖已于2019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市值一度突破240亿港元,被称为“国内民营辅助生殖第一股”。
截至2024年12月底,集团拥有员工7500余人,医疗机构31家,养老机构53家。
三大集团先后入局
锦欣爱囝医院悄然歇业而转战脑科市场,其背后必然有迹可循,毕竟这几年,四川脑科医疗市场变化不小。
2020年3月,新希望集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卫健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川投资建设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脑病专科医院。经过两年半的筹备后,医院于2022年9月开业运行,即四川蓝生脑科医院,聘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游潮教授为名誉院长,原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黄光富为院长。
以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合作为重要支撑,布局从健康体检到医美、口腔,新希望集团并非医疗领域传统玩家。脑科赛道上,目前已在上海、江苏、深圳等地建成10余家医院,规划到2030年建成18家医院,总床位达10000张以上。四川蓝生脑科医院是其连锁发展的第7家脑科医院。虽从新希望集团财报上尚看不到蓝生脑科的盈利情况,但据其董事长刘永好在近期一次活动上,对新希望在脑科学与医疗领域多元布局的进一步透露,以及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做得也不错”的评价来看,足见其在该领域的发展态势良好。
2024年底,A股上市的三博脑科完成了对四川大行广泽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70%股权的收购,从而间接控股其核心资产——成都东篱医院,即现在的成都三博东篱医院。
东篱医院是2020年正式运营的三级综合医院,在区域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对于三博脑科而言,或希望以此填补西南区域布局的空白,完善全国性服务网络。
三大集团前后脚布局,四川脑科医疗市场可谓炙手可热。在消费医疗降温、综合医疗承压的背景下,脑科赛道为何能成为资本争相入局的“新蓝海”?
需求端:刚性强、需求多
众多研报常将脑科疾病主要分为四大类: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颅脑损伤与脑肿瘤。此外还有脊髓脊柱疾病、小儿神经疾病等。从全国市场来看,脑科医疗已形成规模庞大且增速稳健的产业格局。
据东北证券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早在2021年,我国脑科疾病与行业规模就已近1200亿元,且增速近10%。其中,脑血管病(如脑卒中)占最大头,规模约760亿,2016-2021年CAGR约10%;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等)行业规模约250亿,过去五年CAGR为8%;脑损伤(由外伤事故引起)规模约130亿元,过去五年CAGR为6%;脑肿瘤作为第四大类脑科疾病,虽规模约35亿元,但增长最快(五年CAGR高达17%),且治疗难度普遍较高,死亡率高悬。
治疗需求持续增长,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加速,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疾病患者基数持续扩大。其中,脑卒中作为“高发病、高致残、高致死”的代表性疾病,每年新发患者达数百万人。而脑科疾病患者并非局限于老年群体,如我国癫痫患者中年轻人占比更高,小儿癫痫发病率更是占所有癫痫患者的60%左右。另一方面,精神心理问题与神经内科疾病的关联性增强,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引发的脑健康需求,正从“隐性”转向“显性”。
脑科医疗“头部饱和、需求激增”。以华西医院为例,据其官网显示,华西神经外科年门诊量超过八万人次,年开颅手术量7000余台,伽马刀及血管内介入手术3000余台。华西神经外科学科联盟共6个病区、核定床位338张,用于康复及后续治疗床位100余张,床位使用率130%,并与成都市内多家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病员来自全国各地。而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6年版)》中,病床使用率标准值为93%-97%之间,供需矛盾一直存在。
而脑科中常见的脑卒中,2022年四川省发病率为571.56/10万,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据近年持续发布的《四川省人群健康状况及重点疾病报告》显示:2017~2022年四川省脑卒中发病率上升了大约45%,高发年龄段从60岁以上下降到了55岁以上。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近年来,作为“终极疆域”的脑科学日益成为研究的主流和前进方向,脑科学的研究意义深远。在国家多方政策的赋能下,四川省从“十三五”期间便开始布局,到2024年脑科相关医疗接口规模已达10亿元,同期相关投资、研发投入,均居国内第一方阵。
同时,DRG/DIP支付改革下,医保付费由按项目转向按病种/分值,看似控费,实则利好技术强、效率高、能处理复杂病例的头部医院。这类医院因治疗高难度病例(CMI值高)可获更高医保支付,且成本控制能力强,能实现结余留用。国家政策已明确提升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脑科手术(尤其三四级高难度手术)为优先调整对象。试点城市(苏州、乐山、厦门、赣州)已落地:提价集中于三四级手术,四级占比70%,平均上调17%-59%,苏州最高59%,直接增厚利润空间。且重点覆盖脑血管病和脑肿瘤手术。
技术创新方面,高场强磁共振(3.0T MRI)、功能磁共振(fMRI)等高端诊断设备的普及,让病变检出更早期、更精准;神经内镜、机器人辅助手术、脑深部电刺激(DBS)、精准放疗等治疗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疗效并减少了创伤。与此同时,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加速,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等领域的国产企业快速崛起,打破进口垄断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成本,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可及性。
需求端刚性增长、供给端存在结构性缺口,叠加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市场空间广阔且确定性高,印证了脑科赛道的“新蓝海”属性。但需要明确的是,与牙科、眼科、医美等消费型医疗形成的“蜂窝状”市场格局不同,脑科医疗是典型的高壁垒赛道,技术难度大、医生培养周期长、设备投入高。如今市场上的康复医院和公立医院康复科,也服务了很多脑科疾病的康复患者。脑科医院想要从“热度”向“深度”转变而高质量发展,始终取决于机构能否精准定位、夯实服务,真正解决患者需求与供给缺口的矛盾。 (注:部分资料由《看医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