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余额已不足,孩子的心却还在游乐场、外婆家、旅游景点、手机屏幕里,而一提到作业,立刻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奓毛抵触。
朋友圈里,家长的崩溃日常一模一样:
有人吐槽:“国庆作业像一堵墙,孩子偏偏还在打王者。”
有人哀嚎:“让孩子收心也难了,催一下就全家炸锅。”
——每逢长假结束,家长最怕的,不是作业没写完,而是孩子的心,根本还没回来。
为什么孩子总是收不住心?家长又该如何科学陪跑?今天就给家长们提供四个简单科学的方法。
为什么孩子总是收不了心?
原因有三点:
1. 习惯惯性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习惯回路”。连续几天睡懒觉、玩游戏、出游,本身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享乐回路”,打断了原先的“学习回路”,再想切回来,难度就像让一辆高速行驶的车立刻掉头。
2. 目标空窗
假期里,孩子的目标很具体:今天玩什么、去哪儿、吃什么。而一到学习,就成了抽象目标:“好好学习”“提高成绩”。目标模糊=动力模糊,孩子自然提不起劲。
3. 情绪落差
长假是放飞,开学是收紧。从“无限自由”到“规律约束”,落差感很大。这样的“假期综合症”,不仅是上学的孩子,很多上班的大人们也同样中招。
换句话说,孩子的“收心难”,既有生理的惯性,也有心理的落差。家长如果只用“吼”,只会让拉扯更激烈。
家长最容易犯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暴力收心
“马上关掉手机,立刻写作业!”
这种一刀切式命令,只会让孩子从“假期自由”跳到“高压禁令”,心理抵触更强。
误区二:情绪裹挟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作业早就写完了!”
“要不是你拖拖拉拉,我也不用催得这么累!”
家长把焦虑直接丢给孩子,结果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责任,而是指责。
误区三:临时抱佛脚
假期最后两天,家长突然“鸡血上头”,开始密集布置:每天几套卷子,一大堆计划。
结果孩子不但没收心,反而更抗拒,觉得学习是“惩罚”。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并不大,是大人的方式让问题更糟。
科学收心的四个步骤
1. 从作息先行,而不是作业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生物钟一旦紊乱,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主管注意力和计划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导致学习效率显著下降。
因此,收心第一步,不是逼孩子补作业,而是先把作息调回来:
假期最后2~3天,把睡觉时间提前到22:00前,早起时间固定在7点左右。
可以用“闹钟+晨间小任务”辅助,比如早起先读5页书或收拾书桌。
睡前减少蓝光刺激(手机、平板),家长可以带头做“睡前阅读”或“睡前拉伸”,用实际行动带动孩子。
当孩子的作息规律恢复,大脑的学习系统才会自动上线。
2. 从小目标开始,而不是大口号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洛克(E. A. Locke)的目标设定理论指出:具体且小而可实现的目标,比宏大、模糊的口号更能激发持续动力。
所以,收心期间,不要喊“回学校要努力”,而要帮孩子列出每日小目标清单:
今天完成数学错题整理3道;明天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500字;后天预习新学期第一单元……
每完成一项目标,可以在清单上打勾,给孩子“即时正反馈”。
这种“小胜利”会不断累积成心理动能,让孩子从“玩耍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
3. 从陪伴过渡,而不是甩手不管
儿童发展心理学表明:模仿是孩子学习最重要的机制。当家长坐在沙发上刷手机,却要求孩子伏案写作业,孩子的潜意识会自动捕捉到“不公平”,抵触情绪更强。
所以收心期,家长要以身作则+陪伴过渡:
和孩子同时进入“专注时间”,家长看书、写计划,孩子写作业,哪怕只有30分钟。
创造“共同专注区”,比如在家里开一个“专注角”,放计时器,每天坚持一小段时间。
用“可见的陪伴”代替“口头的催促”,孩子感到不是孤军作战,专注力会大幅提升。
4. 从复盘回忆,而不是责备倒查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干预”表明:回顾积极经验,比检讨负面问题更能稳定情绪,提升内在动机。
因此,假期最后一晚,不要只查作业缺多少,更要带孩子做一个假期复盘+展望:
分享这个假期最快乐的瞬间(让孩子先感受温暖)。
说出一点小遗憾(帮助孩子承认不足,而不是逃避)。
展望回学校一个可完成的小改进(具体到每天的行动,比如“写作业前先列提纲”)。
这种“复盘模式”能让孩子带着温暖和希望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带着恐惧和压力。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假期里,大人自己追剧熬夜、刷手机放纵,开学一到却要求孩子立刻转变,这本身就不公平。
收心,先收父母的心。
当孩子看到父母也在规律作息、主动学习、认真工作,他们才会真正相信:节日可以放松,但生活总要继续。
收心,不是一句吼出来的命令,而是一个家庭共同的节奏。
作者&排版 | 谢嘉星
初审 | 粟国芮
复审 | 李涵斌
终审 |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