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让你别吃米饭,你偏不听,这下可好了!”李奶奶攥着体检报告,急得直跺脚。63岁的李爷爷刚查出空腹血糖8.2mmol/L,被医生确诊为2型糖尿病。李奶奶想起过去半年,自己每天变着花样做杂粮面条、素包子,就为让老伴少吃点米饭,可李爷爷总念叨“不吃米饭没力气”,每顿非得盛满一碗才罢休。
“老李啊,隔壁老张头就是血糖高没当回事,去年突发心梗走了……”李奶奶抹着眼泪絮叨。李爷爷低着头,手指不安地搓着裤缝——他最近确实总觉得口渴,夜里要起来喝三四次水,还以为是天气热的缘故。医生轻轻拍了拍李奶奶的肩膀:“阿姨,米饭未必是‘罪魁祸首’。
上周我们接诊了一位64岁的患者,坚持吃素三年,顿顿红薯、南瓜配豆腐,结果血糖飙到28mmol/L,送来时已经昏迷了。”
说着,医生调出病历:患者王大爷,退休后听信“吃素能降糖”的说法,把主食全换成根茎类蔬菜,连喝粥都要加两勺蜂蜜,结果不仅血糖失控,还因长期营养不均衡导致低蛋白血症,最终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离世。
“那……到底该咋吃啊?”李奶奶听得心慌,拉着医生的手问。
01
吃素≠控糖
“只要不吃肉,血糖不会差”,这是不少糖友秉持的观念。然而临床数据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约38%的住院糖友发病前半年就已改用“全素”饮食,可血糖状况却愈发糟糕。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很多看似健康的素食里,隐藏着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像常见的素包子、素饺子,为了提升口感,面皮多是精制面粉制作,馅料里也可能添加了糖来提鲜。这些精制碳水和添加糖进入人体后,能被快速消化吸收,升糖速度甚至远超瘦肉。
瘦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吸收相对缓慢,对血糖的影响较小,所以单纯“戒肉吃素”并不能有效控糖。还有“粗粮随便吃”的说法,也让不少糖友掉进坑里。糯米糕、黏豆包、即食燕麦饮料,这些食物乍一看都像是粗粮,似乎对血糖友好。
但实际上,它们经过加工后,高GI(血糖生成指数)和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凸显。就拿糯米糕来说,糯米本身支链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快,升糖指数比普通大米还高。一碗糯米糕下肚,摄入的糖分和热量相当于吃了两片白面包,血糖自然会快速上升。
02
这3类素食需要警惕食用
1.高淀粉根茎类蔬菜:土豆、红薯、山药
这类蔬菜看似健康,实则暗藏风险。它们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15% - 25%,一旦过量食用,很容易导致总能量超标。就拿红薯来说,一个中等大小、约200克的红薯,就含有40克碳水化合物,这差不多相当于1碗米饭的碳水含量。
要是糖友没注意,把这类蔬菜当普通蔬菜敞开了吃,血糖很容易就失控了。不过,掌握科学的吃法就能降低风险。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50 - 100克,烹饪方式上优先选择凉拌或烤制。
低温烹饪有个好处,能增加抗性淀粉含量,这种淀粉不易6被人体消化吸收,从而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同时,搭配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像鸡蛋、豆腐,还有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菜,能进一步延缓血糖上升,让血糖更平稳。
2.加工豆制品:豆腐衣、素鸡、素肉
市售的加工豆制品,为了改善口感,常常会添加淀粉、糖浆和钠盐。比如某品牌的素鸡,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12克/100克,还含有谷氨酸钠等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可能会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对糖友十分不利。
想要健康食用豆制品,最好选择原生态的豆类,像黄豆、黑豆,或者非加工制品,如嫩豆腐、豆浆。如果实在想吃加工豆制品,一定要严格控制频率和量,每周食用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50克。
3.高糖水果及果干:荔枝、芒果、葡萄干
热带水果大多含糖量偏高,荔枝含糖量16%、芒果14%。而果干经过脱水浓缩后,糖分占比更是能达到60%以上。10颗约30克的葡萄干,含糖量就相当于1颗新鲜葡萄的10倍,糖友吃了血糖肯定飙升。
糖友选水果时,应优先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蓝莓、柚子,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00 - 150克。果干、蜜饯这类食物最好避免食用,要是实在想解馋,可以选择无添加糖版本的冻干水果。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