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的“冷思考”:昔日辉煌不再,酒店业在迷雾中探寻出路
前台电脑屏幕上零星闪烁的订单信息,倒映着酒店经理们眉宇间难以掩饰的焦虑。曾经“一房难求”的国庆黄金周盛景已然成为历史的注脚。
“十年前四百元一晚的房间,如今价格纹丝不动,甚至还得时常打折。可员工的薪资已翻了一番,水电布草等运营成本更是在持续攀升。”在多家酒店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白”,面对今年国庆的惨淡行情,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
根据华住集团披露的数据,今年国庆假期,旗下品牌酒店的整体预订率仅比去年微增了三个百分点。这种缓慢的增长速度,与酒店价格持续承压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公布假期内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的亮眼数据时,酒店业,尤其是那些老牌的五星级酒店,却无法同步感受到这份喜悦。
01 繁荣表象下的阴影:游客数量激增,酒店收益不振
这个国庆假期,旅游市场的“人头攒动”依旧是主旋律。南京的数据显示,假期前五天,全市累计接待游客量高达1406.4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去年同期攀升了13.4%。上海也迎来了汹涌客流,假期前四天累计接待游客1511.75万人次,同比增长23.74%。
然而,这些光鲜的数字并未能有效转化为酒店业的实际营收。以上海为例,尽管游客总量大幅攀升,但全市宾馆旅馆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仅录得64.7%。这一数字与业界期望中的黄金周“爆满”盛况,相去甚远。
四川省内多个热门旅游目的地也呈现出相似的困境。成都一位酒店从业者透露:“整体的出租率并不理想,尤其那些当日预留了大量房间的酒店,入住率在商圈内几乎垫了底。”
02 冰火两重天:高端酒店的“以价换量”困局
国庆期间的酒旅市场,正上演着一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
一方面,少数地处核心景区、供不应求的酒店,因房价飙升而登上舆论风口浪尖,部分房间价格从平日的不足百元飙升至千元高位;另一方面,以传统星级酒店为代表的高端阵营,却因市场预期不足,被迫转向“以价换量”的策略。
为抢夺客源,广州的瑞士酒店推出了国庆大促活动,承诺“不加价”,甚至提供含双早的“买一送一”,或者799元连住两晚或两间的惊人优惠,这种促销力度在以往的黄金周是不可想象的。
包括绍兴新昌尊蓝山居、上海虹桥新华联索菲特在内的多家五星级酒店,也毅然加入了“国庆不涨价”的行列。此前,更有五星级酒店摆摊售卖包子,引发了外界关于“星级酒店是否正在自降身价”的热议。
03 五星级酒店的“缩水”:数量与业绩的双重下滑
老牌五星级酒店的挣扎并非一朝一夕。根据文旅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五星级酒店数量为850家,而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这一数字锐减至736家。短短五年间,中国五星级酒店的数量便减少了114家。
寒冬的印记几乎无处不在。上海的宝格丽酒店正在寻找买家接手,曾接待过美国总统的北京金茂威斯汀也在进行资产重组。去年六月,一晚标价超过三万元的北京三里屯瑜舍酒店彻底关闭大门。
根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及行业媒体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80家“亿元酒店”被挂牌出售,但最终成功拍卖的仅有区区6家。在业绩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五星级酒店的平均房价为599元,同比下降5%;平均出租率也同比下滑了4%。
04 困境的症结:客群变迁与成本重压
五星级酒店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旦失去房地产的强力输血,酒店的运营压力便陡然增加。一位酒店管理者粗略计算:以一家拥有六十间客房的三线城市酒店为例,每月仅租金、人工等刚性支出就高达25万元。在当前仅有40%的入住率下,即便定价为400元,月收入也只能勉强达到28万元,这还不包括折旧、维修等隐性开支。
在客源方面,曾支撑高端酒店营收的商务会议和高端宴请两大支柱,在消费紧缩的大环境下接连“失速”。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新的行业报告显示,过去三年间,中国企业的差旅预算平均下滑了15%至20%,而在受冲击更为明显的科技、互联网和金融行业,降幅甚至超过了30%。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偏好正在悄然发生转移。追求个性化体验的Z世代,对那种千篇一律的奢华酒店风格已感到审美疲劳。“五星级酒店除了大堂气派,房间的格局都大同小异,有些额外的服务反而让人感到拘束。我更偏爱那些充满特色的民宿。”95后自由职业者小林如是说。
05 自救与转型:酒店业的突围之战
面对寒潮,酒店从业者们正竭尽全力,试图在低迷的市场中开辟出一条生存之道。
部分酒店选择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服务的性价比。例如,海友酒店通过引入全自助入住系统、推行布草共享清洁等方式,有效压缩了运营成本。其在赤峰草原景区的分店,国庆期间保持在300元左右的均价,开业即告满房。
另一些商家则积极尝试多元化经营。一些星级酒店选择在店门口摆摊供应一日三餐;广州某酒店甚至曾设烧烤摊位,并对外开放停车场以增加现金流。还有酒店开始针对特定客群提供特色服务。上海佘山世茂艾美酒店在重新装修时,特意增设了宠物友好客房和湖面滑索等休闲娱乐项目。
拥有“家底”的星级酒店曾掀起一轮高调的改造热潮。上海贵都大酒店斥资八亿元进行“爆改”,引入了2000平方米的城市艺术客厅、悬空玻璃泳池以及网红餐饮区。
然而,并非所有尝试都能带来回报。老白变卖了县城内200万平方米的大平层,将全部身家押注于酒店改造。“当时设想很美好,以为硬件升级了,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但残酷的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装修工程不仅超支,开业后才发现,入住率根本跟不上投入的节奏。
酒店业的探索仍在迷茫中前行。有的转向精品民宿,有的尝试将“酒店 景点”打包销售,还有的则依靠科技手段精简运营成本。上海佘山世茂艾美酒店的特色改造,以及南京部分星级酒店连续多日满房的佳绩,为行业点亮了微弱的希望之光。但对于绝大多数老牌五星级酒店而言,这条转型之路,注定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