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息肉=癌前病变?我要切它吗?
创始人
2025-10-10 12:05:23
0

看到体检报告上的“息肉”两个字时,您会不会心头一紧:“完了,我是不是要得癌了?”其实,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并不完全正确。

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第四大癌症死因,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1万,死亡人数约24万。其中,85%-90%的结直肠癌来自腺瘤性息肉。也就是说,部分息肉确实是癌前病变,但并不是所有息肉都是如此。

1.息肉≠癌,但部分息肉=癌前病变

通俗来讲,息肉就是胃肠道黏膜表面“鼓”出来的一块多余组织。它的模样千差万别,有的像芝麻粒,有的像小蘑菇,也有的扁平贴在黏膜上。息肉的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大多数息肉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肠镜或偶然就诊时被“顺手抓包”。

因此,发现息肉并不是得了癌症,它更多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甄别风险。

2. 息肉和癌的关系有多紧密?

不同类型的息肉“性格”差别很大:

腺瘤性息肉:结直肠癌的主要“温床”,属于典型的癌前病变。高危!必须重视!

增生性息肉:多数是良性的,风险低。尤其对于直肠、乙状结肠<5mm的息肉,通常只需随访观察。

炎性息肉:多与慢性炎症有关,癌变概率不高,但仍需结合病史综合评估。

3. 为什么腺瘤性息肉危险?

腺瘤性息肉需要我们格外警惕,它通常会经历一个典型的“腺瘤-腺癌序列”:腺瘤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 早癌 → 进展期癌。整个过程大多需要10-15年,这是风险所在,但也意味着我们有机会通过早期通过切除来截断通往癌症的“通道”。

与之相比,增生性或炎性息肉大多数停留在“多余的组织”阶段,很少走向癌变。正因如此,医生在看到不同类型息肉时,给我们的处理建议差别很大。

4. 息肉要不要切除?

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要回到核心问题——“息肉是不是癌前病变”:

(1)按类别

(2)按大小

(3)按人群或数量

通常来说,息肉数量越多,风险也就越高。同时,对于40岁以上、有家族史、伴随肥胖或糖尿病人群,更推荐积极切除治疗。

5. 切息肉安全吗?

很多人担心“切息肉会不会有危险?”其实,大多数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完成切除,这是一种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于直径<10mm的无蒂息肉,常采用圈套器切除,安全性高,切除完整率好,术后出血率不到1%。即使术后发生出血或穿孔,也大多能在内镜下通过电凝止血或钛夹处理,无需外科手术。随着技术进步,如今大多数息肉可以在门诊或日间手术完成,不仅节省住院费用,还避免了重复肠道准备的麻烦。换句话说:切息肉的风险远低于放任息肉发展。

6. 为什么强调做胃肠镜?

胃肠镜是发现胃肠道息肉的公认“金标准”。其价值不仅在于诊断,更在于“发现即处理”的优势:多数息肉可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从而实现病变的早期发现、即时诊断与同步治疗。多项研究证实,定期接受结肠镜检查能够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换言之,胃肠镜检查不仅是筛查工具,更是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在息肉尚未恶变之前进行干预,从源头上阻断癌变链条。

7. 检查前要注意什么?

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的关键环节。如果清洁不充分,息肉或微小病变可能被残渣遮掩,医生的视野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漏诊”的风险。因此,检查前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按时、足量服用清肠药物,确保肠腔清洁。

对于胃镜检查,则需保持空腹状态,一般要求在检查前至少禁食 6 小时、禁水 2 小时,以保证胃内环境清晰,减少误吸风险。

此外,如患者正在使用华法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应提前告知医生。通常需在专业指导下停药约一周,以降低操作过程中出血的风险,保障检查与治疗的安全性。

8. 切完息肉=一劳永逸?

切除息肉并不是终点,有可能复发,也可能在新的部位长出来。复查绝不是“多此一举”,而是确保防火墙长久有效的唯一办法。“切除+复查”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

9. 日常应该如何预防?

研究显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同时管理饮食、运动和慢性疾病,息肉复发率可以从约 21%降至12%。这说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减少息肉的再次发生,还能整体降低癌症的风险。换句话说,息肉是否会走向癌前病变,某种程度上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要想把风险降到最低,生活方式的改善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烧烤、腌制、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坚持锻炼,保持规律作息。

慢病管理: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治疗幽门螺杆菌。

心理健康: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紧张和熬夜。

写在最后

“息肉”这两个字常常让人心头一紧,但它并不等于癌症,只有一部分息肉可能走向癌变,而胃肠镜检查正是把风险挡在门外的利器。只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切除、定期复查,就能把危险牢牢控制住。所以,体检报告提示有息肉时,别慌,别拖,及时处理,这才是守护健康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 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指南(2025版)[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5,42(6):421-437.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 结直肠息肉门诊管理专家共识(2025,成都)[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5,42(5):337-347.

[3] 罗利绵,刘义豪,潘晟,等. 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4,27(8):660-663.

[4]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 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专家共识意见(2023,广州)[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3,40(6):421-430.

[5] 贺星,唐郡,崔立红,等. 综合干预措施预防结肠息肉复发效果分析[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3,28(3):323-326.

[6] Tanaka S, Saitoh Y, Matsuda T, et al.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polyps. J Gastroenterol. 2021 Apr;56(4):323-335.

文 | 消化内科 蒋文逸

编辑:胡 波

一审:李治刚

二审:游 莹

三审:任小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银行惠州分行成功举办“融汇... 为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7月9日下午,在惠州市人民政...
腰腿痛别硬扛!腰椎间盘突出的诱... “久坐加班后腰痛,还腿麻,以为是腰肌劳损,结果查出腰椎间盘突出!”35 岁的上班族李女士因延误治疗,...
非布司他片的功效与作用 在痛风治疗领域,非布司他作为新一代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凭借其精准的降尿酸机制和较高的安全性,成为高尿...
调查发现:男性若长期不喝酒,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特别是男性群体。 长期饮酒对男性健康的影响已经不...
降价反被骂,大疆到底做错了什么... 10 月 8 日,大疆在毫无征兆下预告了将在 10 月 9 日 0 点开启双十一大促,包括云台相机、...
医生叮嘱:过了60岁,血糖若能... 随着年龄增长,血糖问题逐渐成为老年人健康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是过了60岁的人群,如果血糖长期...
原创 为... 大家好,我是每天分享育儿琐事的莞妈。 作为妈妈,每遇到自家孩子生病时,想必大家都无比忧心焦虑,甚至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