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抑郁、焦虑倾向的比例正逐年上升,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很多家长对青少年抑郁与焦虑的早期信号并不了解,还存在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认知,导致不少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想要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要学会识别抑郁与焦虑的早期信号,这些信号主要体现在情绪和行为两方面。在情绪上,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可能会变得经常情绪低落,对以往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容易因小事暴躁易怒,或者常常感到无助、迷茫,甚至频繁出现负面想法。在行为上,可能会出现睡眠异常,要么失眠难以入睡,要么嗜睡不愿起床;学习状态也会明显下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作业拖沓甚至逃课;还可能会刻意疏远朋友和家人,减少社交活动,有的孩子还会出现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的情况。这些看似 “叛逆”“矫情” 的表现,很可能是心理问题发出的预警,家长和老师绝不能忽视。
面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现实中,不少人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矫情”“看心理医生很丢人”,这种错误观念让很多孩子即便感到痛苦,也不敢主动倾诉,甚至会掩饰自己的真实状态,生怕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实际上,心理问题就像身体生病一样常见,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正常挑战,及时关注和干预,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调整状态,回归健康的生活。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营造包容理解的氛围,让孩子知道有心理困扰并不可怕,主动寻求帮助是勇敢的表现。
当发现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寻求专业帮助是关键步骤,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域教育的李腾飞老师和陈启锋老师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课程中,就针对如何关注青少年心理状态给出了实用建议。课程中提到,家长首先要学会倾听,放下自己的评判和说教,真诚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这样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扰。其次,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变化,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要留意孩子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一旦发现问题,不要回避或指责,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面对。
同时,两位老师还强调,当家长自身难以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困扰时,要及时带领孩子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陪伴,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独自面对,增强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的信心。此外,课程还指导家长如何通过日常的家庭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比如多和孩子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牢防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只有我们及时识别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消除污名化认知,用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帮助为他们保驾护航,才能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快乐成长,拥抱美好的未来。